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第3/4页)

由于我们的报纸是周报,生活开始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到星期二的上午,看着刚刚印刷出来还带着墨香的报纸,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十天之前这些内容还只是一个又一个创意,几天之前,这张报纸还是错字很多有许多修改之处的半成品,而星期二,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品,这种触摸得到的成就感,是干电视和干广播都比拟不了的。

可能因为自己并不是学报纸的,因此禁忌就少,于是做起来,创意的胆子也大也更无所顾忌些。奇怪的是,这种大胆反而赢得很多人的掌声。自己毕竟年轻,对新东西的理解感悟得快,实施起来也快。于是,时间一长,我们这张报纸的脸孔由于我们几位年轻人的介入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开始向人们接受的方向转变,而干活的人意识到别人对自己成果给予肯定后,干起活来自然心气更高。因此,那一段时间,大家的精气神都好,我也一样。

我自己已不满足于总是为人做嫁衣裳,进了报社,自己的笔就没停下过。因为有了自己的阵地,领导也宽容,于是从评论到散文,从专访到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成了我文字创作的高峰期。

这其中,我以新风格写成的年终回顾文章《回眸九一》,被《新闻出版报》头版全文转载;连续八篇在中国流行音乐界较早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中国流行音乐现状》,被外地出版社看中,最后扩充成书。而一些散文和评论在同伴之中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回头看,正是这些可保留下来的文章,让其他的人认识了我,认可了我,也把一些重要的机会给了我,于是改变产生。假设自己当初去新闻部值夜班,永远没有白纸黑字留得下来,我是否也会拥有机会呢?

四年报纸生涯,在回忆中飞快地度过,记忆中的画面总是先苦思冥想,版面的内容和创意有了之后就开始和作者磨合,再然后是画版校对付印,最后是手捧崭新报纸的得意。当然在这样的画面中,还夹杂着自己伏案写作(需要声明的是,在报纸四年中,除了极少数文章是领导的指令外,大多是自己冲动之下的奋笔疾书,写作在那时,是种不得不为之的快乐过程)的镜头,欢乐而忙碌。于是回忆也变得温馨起来,时常有种不愿意转过头来的留恋。

我该真诚感谢

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中开始,但短短时间过后,不情愿的位置就给了自己一种情愿的生涯,尤其在内心铭记的是:这四年多的报纸生涯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一个极好的基础,不说感谢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首先,四年报纸生涯给了自己四年编辑的生活,对于新闻人来说,编辑位置又是最重要也是必须经过的。

年轻时认为干新闻,记者是最风光的,编辑的寂寞与为人做嫁衣,不是最好的选择,并且还固执地以为:那该是白发苍苍当不了记者的人才该坐的位置。

然而当过编辑,就知道这是大错特错。在新闻的流程中,编辑该是最重要的一环,他能培养一位又一位记者,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他能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他总能从就事论事的思维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因此,我庆幸四年的报纸编辑生涯。虽然自己做得并不好,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编辑,可它让我知道了新闻人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所以我想,每一个年轻的新闻人,是该经历一段编辑生涯的。从某种角度说,当今中国电视的不够水准,是因为在大编辑思路方面认识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所以一个又一个节目才散兵游勇般被人轻视。

四年报纸生涯结束后,对我本人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那就是开始会写些文章并比过去更能看出什么是好文章。

这种改变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想必不会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吧!就在报纸生涯过后,自己动笔与看人动笔,都好像去了一层雾气般神清气爽。我想这一方面来自自己不停地动笔,二来由于和不同作者的磨合,时间长了,熟能生巧,慢慢也就入了道,这是对一生都有益的收获。

在报社生涯中,第三个大收获就是友谊。

大学四年生涯在眼泪与迷茫中结束,那种无拘无束的友谊结束之后,曾经悲观地以为:从此人在江湖,尔虞我诈多了,真正的友谊怕是要在回忆中才出现。然而在报社这几年,可能由于工作不在主流关注之中,因此日子过得相对清净,人心也就略少浮躁,同时闲暇也多,友谊就又有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有忘年交,比如和报社的同仁们,中午和下午下班后,激烈的牌局竞争或清净的闲谈都是一种值得留恋的时光,还有工作中的扶持以及他们对年轻人的宽容,都该算作忘年交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