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第2/4页)

还有《人民日报》上的一些好的思考性文章和经济类文章,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新颖的版式风格都对自己这个新闻准专业人士产生过很大的冲击,这些报纸上的优秀文章也都被我在几年间细心地留下来,贴成几大本,成了珍贵的资料。

制作这些资料只是为了借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安排,竟使我也成了广播电台的报纸人,当初的报纸情结竟奇迹般地在自己生命中上演。

有时,干报纸比干电视幸福多了,你看,当时我采访孙国庆,拿个小本和一支笔也就行了,但干了电视则拍不到这样的采访全貌,非得各路工种齐全才行。

缘分是有的,可要成为专业人士,重新补课还是必须的,当初在广播学院,虽是新闻专业,却偏重于广播电视,报纸还是陌生领域。这次走进了陌生领域,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先修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于是走进报社后的第一天,在看完了近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广播报》,对报纸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上街买了一本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报纸编辑》,回来后临阵磨枪,了解了相关ABC之后,开始了报纸生涯。

进了报社才知道,一切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糟糕。八个版面中,只有两个是节目表,余下的版面是大有作为的。报社内其他人员,总的结构是年轻人少一些,因此作为年轻人,也该更多做些工作。反过来说,也能比其他部门的同龄人拥有更多机会。

报社内人手并不富余,于是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就成了负责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也就意味着,我像一个年富力强的农民,终于拥有了一块自留地,种什么,怎么种,自己都将拥有很大的权力。这种局面,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要是分到类似新闻部这样的重要部门,这种机会要在几年以后才会出现,于是不情愿的位置开始给自己出乎意料的机会,只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还是不懂感谢的。

自己能有这种权力,还和我们的“一、二把手”有关。一把手很年轻,非常有开拓精神,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同时也能处好和老同志的关系。这让我干起活来,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愉快。而二把手年岁虽大却宽容为怀,年轻人只要出色肯干都会被他鼓励。加上报社里年轻人数量不多,其他老同志都比较惯着我们,连我在办公室里每天放流行音乐都慢慢被他们接受。于是,我又奇迹般拥有了一个对干活最有利的小环境。很多过来人知道,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在大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宽松的小环境,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样,我就只剩下快乐干活。值得庆幸的是,我并不是那种心情不好就不好好干活的人,虽然这个位置最初来时并不情愿,可既来之,则安之,则好好干之是我的原则,而正是这一点,让我在把一件又一件小事做得还算不错之后,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如果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活就不好好干,或因为事小而不为,那也许直到今日,我还会在最初的岗位上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从这一点来说,命运的改变与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的。

在白纸上做画

负责一个版面,其实最先拥有的就是一张白纸,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张白纸被几篇文章和图片填满,自己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易。用什么样的文章把它填满,这个版面会不会拥有自己的风格,人们爱不爱看,版式漂不漂亮,这一系列问题,对于责任编辑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

首先,我这一版是社会性和故事性相结合的版面。因此,由哪些作者来完成这些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编辑,我就必须先了解电台的各个栏目,看哪些栏目适合供稿,哪些人适合供稿。

一段时间以后,我慢慢在电台里有了自己的一个作者群,他们的文章符合我的口味,同时,我对这些文章的修改、标题的制作、版式的设计,也大都让他们满意。于是,双方的合作就默契起来,慢慢的,我这一版的风格也就鲜明起来。

努力开始有了回报,一段时间的低头走路之后,周围的人们看出这一版的变化。于是,从社内领导到周围朋友,偶尔也就会有表扬声飘过来,这给了自己很大信心。更重要的是,面对表扬声,人比较有成就感,一些不快与不如意也就淡化下去,并开始有了进一步干好的动力。

作为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在我们这个不大的报社里,不仅要负责组稿和版面内容与风格,还要自己承担画版、校对、付印等一系列事情,在大的报社,这些活分给不同工种的人做,而报社小,我也就有了体验全方位报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