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回忆中开始(第4/6页)

媒体多了人性关怀少了金牌崇拜

北京奥运闭幕的那一天上午,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几位副团长去中央电视台播出区致谢,在这条电视新闻播出中,也许人们听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唯一的一句同期声就是:“我们可真的没有唯金牌论。”马上画面中就看到崔大林点头称是,并解释中国体育代表团也是如此,画面上的口型证明他正拿陈中举例:如果唯金牌论,我们就不会接受改判的结果,因为只要我们不接受,结果就真的改不了!

看到这样的交流,真的可以很欣慰。终于到了告别唯金牌论的时候。当然,这或许有金牌已经望五十之后的轻松,假如金牌接连丢失,恐怕想不思念金牌也不行,但是,这种思念却该是代表团的事儿,作为媒体,早该知道奥运的魅力不仅仅是胜利,还有过程,还有失败,尤其是运动场上的人。

也因此,在开赛前,当知道我和宁辛要负责直播杜丽争首金的过程后,我专门给王义夫发了个短信,让他放心,我这儿不会加压,打出什么成绩都接受,一定会更好地理解比赛理解队员;并在开赛头一天,去了一趟射击馆,轻松地跟随王义夫转了一圈。我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举动,告诉王义夫:我们不会唯金牌论,媒体不会也不该成为一种压力。

我之所以这样想并做,也是因为我和宁辛都忘不了八年前,在悉尼,我们拿首金的压力与王义夫得到亚军后遭受的质问,当然还有在澳大利亚没有夺得首金只得到亚军后,队员的笑容与媒体的祝贺!

是的,媒体不能再咬着金牌不放,而对银牌和铜牌却忽略不计,更不要说那些没有走上领奖台的运动员。

在《全景奥运》开播前,我特意在黑板上写下我们的理念:人、细节、故事、情感、戏剧化。并且专门设了奥运地理小板块,用一个演播室里的地球仪,为一些体育实力不强但重在参与完成突破的国家插上五环旗。十五天的时间,我们说到了阿富汗、伊拉克、蒙古、苏丹、博茨瓦纳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这里很少有金牌,但却有一个又一个比金牌还要精彩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一小步,却是人家整个国家的一大步。观众为此迅速和我们共鸣,最后这一块儿也成了我们的《全景奥运》的一个亮点。

甚至在我们主打的《封面故事》中,十五天的选择,其中好几期都与金牌无关,女排与女曲都成为过我们的故事主人公。这不是一种姿态,而是选择的标准:我们只在乎故事的精彩以及对我们心灵的冲击。

其实,不只我们,这次奥运媒体报道,不管电视还是报纸,不管广播还是网络,金牌都不是唯一的选择,否则,不会有丘索维金娜这样与爱有关的故事,不会有为阿富汗姑娘捐跑鞋的新闻,还有那么多银牌、铜牌和没有登上领奖台的选手故事,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让媒体与公众都更好地靠近了奥林匹克核心。

当然,就该是这样一种选择,媒体并没有多做什么,我们也只不过回到了常识之中。体育表面是竞技,但归根到底是人的故事,所有的数据和技术特点都会被忘记,可伟大的名字却永远留存。意识到这一点,并着力放大,并不晚,只是不知道,我们会不会一直坚持。

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

几年前股市低迷时,人们就幻想着奥运行情;去年股市火爆时,人们用奥运行情来说明当时的指数还不算高;今年年初股市暴跌时,人们说奥运前就会好起来;奥运真来了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股市一路狂跌,砸到最低点。原来,股市与奥运是两回事儿,中国并没为了面子问题而想办法拉高股市。

奥运行情就这样,以极度深寒的姿态与让人热血沸腾的奥运共生共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倒是奥运一结束,股市才可能出现慢慢爬升的复苏迹象。原来奥运行情就是反奥运行情,但又必须承认,这不算是坏事!

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奥运的归奥运,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奥运中间,居然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专家和官员来解读后奥运的经济走势,人们担心,奥运结束,中国经济下滑。不过,既然经济的归经济,或许这种担心就不那么靠谱。

奥运后经济下滑,一般出现在中小国家,主办城市在该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太大,所以之后下滑,但中国太大了,北京GDP只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左右,您说,这种影响能有多大?一些诸如梦一样的概念,已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实体里,很难再扮演兴风作浪的角色,中国的经济,有自己的脚步。

再来看政治,奥运开幕前,你听到得太多看到得太多,政客们刺耳的语言,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干扰奥运的动作此起彼伏。然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八十多位外国领导人云集鸟巢,而且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奥运开幕式的惯例。美国总统第一次到国外参加开幕式,日本首相也没去过几次,原来,我们得到的结果比别人还多得多,这就是中国的影响力,但反过来想,谁没来,不也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