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回忆中开始(第3/6页)

刘翔刚刚拿到“世界青年冠军”之后,在出征世锦赛之前,我曾将他和孙海平师徒二人请进“新闻会客厅”,这应该是央视最早做刘翔师徒人物专访的栏目。还有一次,是在演播室为刘翔过生日,因为他的生日很中国很奥运:7月13日。这张照片摄于刘翔雅典奥运夺冠后。尽管在北京奥运中退赛,他们师徒俩依然是我心中的英雄。

当然,中国人可以带领外国队打赢中国队,运动员除了成功还有伤病,而受伤是可以退赛的。这些问题都是常识,表面上看没什么可争论的,最后我们不过用理性捍卫了常识而已,但是,在这个时常1+1等于4的时代里,有时,常识能被捍卫,也真的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于是,我们必须接受并感谢北京奥运中郎平赢球与刘翔退赛的存在,它帮助我们在狂热中冷静一些,思考一些超越体育的问题,测试一下我们内心的承受力,并让我们看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让我们更包容更大气,并能接受有缺陷的完美!虽然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

显微镜下的中国与放大镜中的未来

“开幕式很好,却出乎意料地没有毛(主席)和关于革命的内容,为什么?”

这是8月9日,开幕式第二天,一位外国记者向我提出的问题。

问题问完,我笑了,“如果不是你问起来,这个内容我连想都没想过!”接下来,告诉我旁边的中国人,大家都笑。这问题来得突然,我们中国人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在一些外国朋友的心里,看样依然是个不小的问题。

北京奥运会有很多需要保密的事儿,我与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影时,主题歌啥调调,对外就依然处于保密期。我要先知道,然后采访他们,再把带子“交出去”,解密时才播。说起保守秘密的滋味,可是挺不舒服。我宁愿什么都不知道,到时候面临惊喜。

北京奥运的主题歌,原本人们以为会是一首“大歌”,没想到最后定版的是一首“小歌”——《我和你》。其实,它最初是作曲家陈其钢为国旗入场而作,却出乎意料地被当成了主题歌。

这位外国同行并不是第一次来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通,而且,提问里充满善意。

“这些天,示威的人不少,在天安门广场和其他地方都有,你们的《新闻联播》为什么没有报道?”

这是奥运会进行到一半时,另一位外国记者向我提出的问题。

我对他开玩笑说:“你们的欲望可增长得真快,从‘我可以去中国吗?’到‘在中国我可以采访吗?’‘在中国我可以自由报道吗?’一步一步,终于有了对《新闻联播》报道示威内容的期待。”这一次,我没笑,目前的中国,在外国媒体和公众的眼中,就是如此复杂,纠缠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误解和解让人很难分辨。毫无疑问,中国的大门打得更开,这次奥运,境外注册记者两万多人,非注册记者很难统计,奥运只是他们报道的内容之一。之前我采访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他们都开诚布公地告诉我:我们对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为此,在奥运开幕前,我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名字就叫《显微镜下的中国》,因为我清楚,这是一个考验,不仅是好与坏的事实,更在于我们的内心,自信与自尊的博弈。

当然,批评与质疑,也不在少数,但是十几天下来,我们损失了什么吗?似乎没有。门真的开了,负面、批评与质疑的报道虽然并没有结束,可更多的理解代替了误解。奥运会,像一座桥梁,真的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或许,有的时候,从误解开始,却依然可以以理解结束,但前提是面对面,而不是背对背。一想也是,这个世界上,爱中国与恨中国的,可能都不是多数,大多数人需要更多的靠近与了解,才会在接下来选择爱或恨。奥运是一个契机,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中国,你只要靠近它,恨,就会远离!所以,打开大门并更彻底地打开,没什么坏处,最初的不适应过去,最后收获的一定会更多。

更何况,中国自身的民主进程正稳健地开始上路,中国的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民主、自由、人权……这些词汇,不是为了奥运而喊出的临时口号,更是自身的需求。所以,一届奥运会,让我们经历了显微镜般的透视。之后,你发现,原来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门开着,挺好!那么今天,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收获当成一个放大镜,去照一照我们自己的未来,透明的中国,会更自信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