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恒河(第2/3页)

波斯匿王说:“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祭拜天神,经过恒河,那时就知道是恒河。)

佛陀又对大王说:“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如你刚刚说的,二十岁时老于十岁,一直到六十岁,日月岁时每一刹那都在迁移变化,那么你三岁时看见的恒河,到你十三岁时来看,它的水又怎么样了呢?)

王说:“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河水还和我三岁时所看见的,一点也没有不同,一直到现在六十二岁了,也没有不同呀!)

佛陀说:“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你现在因为头发白了、脸皮皱了,自伤老大,你的脸必然比童年的时候还皱,等于换过一个身体,但是你看着恒河的还是同一个你,那个看着河的自性的你,和童年可有不同吗?)

王说:“不也,世尊。”

最后佛陀下了这样的结论:“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你的脸虽然皱了,但是那个可以看见东西的精神的你,也就是可以确知是你的自性,它从来没有比从前皱,会皱会变化的就会因迁化而灭亡,不皱不变的自然就不会迁化与灭亡,是原来就没有生灭的自性,你何以引用断灭的观念,相信此身死后就一切完全消灭了呢?)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了这段话,深信身体消灭以后,舍掉一个生命还会投到另一个生命里,因此和参加盛会的大众,非常踊跃欢喜,从来没有过的那样的欢喜。)

每七年就是一次轮回

这一段经典出自《楞严经》,我加了标点,并译成白话。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来介绍这一段经文呢?那是因为有许多人对我问起自性的问题,并对自性生存在与否充满了疑惑。是呀!每一部佛教经典都告诉我们,人除了身体、意识、思想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它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不可以体会得到?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佛教的整个体系都站在自性不灭的基础,因为自性不灭才有了轮回的观念,才有了因果业报的观念,也才有往生净土的观念。当然,要像古来的禅师一样见性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但是不因为我们没有见性,就说我们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回想,从幼小的时候到现在,其实我们的身体、意识、思想都已经改变,甚至没有一个细胞和从前一样。我们即使看见从前的自己,也认不出是同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自己童年的照片,几乎难以辨认,仿佛隔世了。

依照近代科学家的研究,人的细胞每七年更新一次,亦即是每经过七年,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个细胞和从前相同,如果身体的舍弃与再投生就是一个轮回,那么轮回不必等到死后,我们每一个七年就是一次轮回了。

这些观念,我们从(楞严经)的这一段经文,可以清楚认知到,自性是存在的,否则我们怎么知道看河的是同一个自己呢?既然“从前的我”已不存在,我是从何知道那从前的我也是我呢?再把时空拉长一些,未来的我仍然是我,我死了,那个能自知是我的自性会不会消失呢?从过去的推理就能知道,我的自性并会不会消失。

看见内在自性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看河的经验,尤其是在故乡的河,我们每一次回乡看见故乡的河,感触都非常不同,其实身体的变化更大,但看河的我的自性是没有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不只是外面有恒河,我们的自性就有一条心的恒河,永远不在时空中变灭。

自性不会因外在的变化而消失。

在禅宗的公案里,都是在谈自性不变不失的见解和体证。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个代表性的公案。

有一个和尚来何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

智门禅师说:“莲花。”

和尚又问:“出水后如何?”

智门禅师说:“荷叶。”

这真是奇怪的事,莲花没有出水时是莲花,出水以后怎么反倒成为荷叶呢?那是因为莲花或荷叶只是一株莲花的表相而已,如果我们不能彻透表相看到内在自性的生命,就对自性难以理解。一般人看见莲花荷叶是不同的,可是禅师看见的莲花荷叶并没有分别,那是因为他从自性的内在生命看到了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