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妙喜国的人(第3/5页)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维摩诘阐明了心的道场才是真正的道场,这也正是佛教“心内求法是正法,心外求法是外道”的理念基础。

佛陀看光严童子不堪去问疾,又请持世菩萨与善德长者子去探病,他们也同样受过维摩诘的棒喝。我在这里不加引述,但他为善德说法后,善德把身上珍贵的璎珞解下供养维摩诘,维摩诘把璎珞分成两分,一分布施给法会里最卑下的乞丐,一分则供奉难胜如来佛,然后他说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话:“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众生病则菩萨病

由于维摩诘的“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佛陀座下的诸菩萨都觉得他“难为酬对”,都不肯去探他的病。

最后,佛陀只好叫文殊师利菩萨去向维摩诘探病,文殊乃是智慧最胜的菩萨,如果连他也不能去,就无人可去了,文殊菩萨慨然承佛之意,答应去看维摩诘。于是,在场的菩萨、弟子、天王等等都想,这两位当世最有智慧的人对谈,必有妙法,就全跟随文殊菩萨,浩浩荡荡地往维摩诘的家里来。

文殊与维摩诘互相打过招呼,文殊说:“居士的病还可以忍受吗?好一点了吗?世尊殷勤,向您问安。居士的病是什么原因生起的?生了多久了?要如何消灭呢?”

维摩诘说了一段非常动人的话,这段话后来成为大乘菩萨的教本,他说: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菩萨又问了几个关于疾病的问题,例如:“居士的病,是何等相?”“菩萨应该如何安慰生病的菩萨?”“生病的菩萨应该怎么样调伏心性?”

维摩诘都有非常精辟生动的回答,但他所说明的无非是菩萨与众生的关系,关于病相,他说:“我病无形不可见。”“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关于如何安慰有病菩萨,他说:“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染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关于调伏其心,他说:“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在维摩诘的心中,菩萨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个体,也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菩萨是在众生里面,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任何忘记了众生,只求自己得益的,就不够格称为菩萨。后来他进一步说明“悲”的意思,就给“悲”下了这样的注解:“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正在文殊师利与维摩诘辩经的时候,有一位天女就在菩萨与大弟子的身上散花,花散在菩萨身上立即落下,可是落在弟子身上就粘在身上,一切弟子用神通力想使花落下,花却不落下。

天女就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舍利弗:“这花不如法,所以要去掉它。”

天女给舍利弗上了非常美丽的一课:“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无所分别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用花来象征五欲,真是美丽的象征,对菩萨来说,逢到什么事都不能染其心,因为他的心没有分别,平等一如,所以不被外境所转。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在《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也说了许多深刻动人而有智慧的话,例如在《佛道品》里,维摩请就问文殊:“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的回答非常之美,与天女散花前后呼应,成为后来影响中国人对莲花爱好的基本观念,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