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藏在细细的苇杆里,(第4/4页)

为什么一改坚持多年的“柔弱女子”形象,从书写美好幸福转向关注社会生活呢?蓝蓝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您提到‘社会关怀’,毋宁说首先是我对自身处境的关怀。坦白说,我更愿意写幸福美好的事物,但我身边的现实也是真的,到了我这个年龄还回避它们,我既会感到羞愧,也无法哪怕在文字表面做到诚实。只要一个人还有对他人的想象力,只要人是各种关系中的存在,那么你就无法只盯着自己那点‘痛苦’,其他人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况且你自己也身在其中,在一个人类社会的现实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今天我仍然是在写我自己,表达我身边的现实——它不是为了‘主义’或‘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我自己,仅仅忠实于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仅从数量上而言,蓝蓝的变化所带来的成就还不足以覆盖她在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毕竟《大河村遗址》、《野葵花》、《在小店》等诗篇太出色了,令人过目难忘。当然,写作不是砌楼房,并不是砖头越多越好,因此只能说,新世纪的蓝蓝和20世纪90年代的蓝蓝各有千秋吧。

经验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没有进化论,它往往是呈现出波浪线的形状,有时候是波峰,有时候是波谷。蓝蓝的创作也不例外。有些时候,我对蓝蓝的一些新作不甚满意。像狄金森一样,这些作品中,蓝蓝喜欢上了破折号,一些情感被悬置在破折号空空荡荡的另一头,似乎在考验读者的领悟能力。比如下面这首《在黑暗中》:

我要坦白

一件事情。交待

它的经过

——这个世界对我的失望

现在它

扎在我的肉体里

就在从前

它的信任爱

留在我的肉体里

我允许我说

让失望吐出它的血块——

在黑暗中

谢谢黑暗的倾听

谢谢深夜我四周的

墙壁桌椅和怜悯

虽然你们沉默

你们无所不知——

读着读着,我产生了几丝不满。我不习惯一个看起来表情诡秘似乎精明的写作者,特别是在所有人都喜欢把自己扮演得很高深的时代。我仍然宁愿蓝蓝永远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敏感、纤弱,而思想在飘忽的语句后悄悄潜入你的内心。

当然,这样说并不表明我对蓝蓝后期的努力进行否定,文学作品有时候是需要“经营”的,无法完全避免“匠气”,一篇好的作品不仅与作者的天赋、性情相关,也与作者的后天学习和生活相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 S. 艾略特在他的名作《荒原》的题记中就将诗坛巨擘庞德尊称为“杰出的艺人”,因为他深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将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成就一部杰作。记得很多年前读已故批评家胡河清的作品,对其中一个观点印象殊为深刻。胡河清说,格非、苏童、余华等南方作家日后若想要有更远大的发展,必须兼取北学之长,多读书而穷其枝叶,否则,一俟先天之气用尽,学无隔宿之储,纵是蛇精、灵龟、神猴化身,也难保不坠入凡尘,沦为俗物。

尽管在心里已经产生了些许不满,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蓝蓝的好感,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局限,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何况像我这样的普通人?

曾经和蓝蓝见过三次面,都是在北京。一次是1997年冬天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大会,我们住在北京铁道大厦五楼,相隔几个房间。一天晚上,我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令我意外的是,蓝蓝具有一种她的诗歌中所不具备的热情与豪放之气。当然,更多的是我所熟悉的那种对金钱与名利的淡泊,她曾经拒绝过一个大款提出的为她出个人作品集的机会,尽管这个大款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她的诗歌的喜爱和对她人品的尊敬。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4月下旬,我去北京领取一个诗歌奖以及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诗歌研讨会及讨论会,会场上人来人往,且熟人不少,因此彼此交流不多。还有一次是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上,我们与一群西安青年诗人在茶庄喝酒,其乐融融。

我还买过蓝蓝的几本书。1993年,蓝蓝的散文集《人间情书》在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不翼而飞,让我惋惜了整整一个星期。直到去年,一个老同学才向我坦白,当年是她拿了我的《人间情书》,她认为她比我更喜欢蓝蓝,因为她把我的书“借”去之后马上用报纸做了一个封皮。我的愤怒马上变成欢乐。相识的朋友中喜欢蓝蓝作品的还有不少,其中一个关系一度非常亲密的朋友对蓝蓝的阅读几乎与我同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蓝蓝的诗集《内心生活》是她的至爱。我从书店将它买回来后,“首阅权”竟然轮不到我身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我不用担心它再次被那些连姓名也不知道的外人“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