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第2/11页)

在写作之初,使黄灿然受益最大的是老木主编的《新诗潮诗集》和赵毅衡译的《美国现代诗选》。后来,又接触到韩东等人编辑的《他们》,并与王寅和吕德安成为好朋友。

1985年,黄灿然油印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今天没有诗》,两年后,又油印了诗集《某种预兆》,这两本诗集里的部分作品相继在西藏的《拉萨晚报》、香港《大拇指》、北京的《十月》和香港《八方》等杂志发表。大学毕业后一两年间,黄灿然又手抄复印了诗集《总结生活》和《诗六十首》,并开始翻译聂鲁达和卡瓦菲斯的诗歌作品。

1990年,黄灿然开始担任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至今。

在2009年4月内部印行的《奇迹集》一书中,黄灿然把自己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以三本诗集作为三个阶段的“成绩总结”。第一阶段是1997年之前的所有创作,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是某种渐变,包括语言和形式;另一个特点是既注重内心感受(尤其是早期),又探索语言形式,有时两者分离,有时两者混杂,总趋势是追求复杂和深度,但似乎是在寻找一个更准确的声音”。

对于这一阶段良莠不齐的作品,黄灿然心情复杂,“即使是现在,我也无法确切判断自己的成绩,但有一个感觉却是明显的,也即有些诗是自己感到吃惊并知道再也写不出来的,它们都是在某种极佳的‘状态’中写的,这极佳有时是指极痛苦或极哀伤或极忧烦;另一些诗,尤其是其中一些字句,则是连看一眼也不敢”。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诗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是黄灿然对这一阶段的创作的总结,该书收录了他1987—1997年间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更长远的目光看,这个阶段是一种练习,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准确的声音”。

尽管现在黄灿然对1997年前的创作不是很满意,但这个阶段仍然留下了一些令人动心之作,比如《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

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默默吞忍。

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

从根茎里来却不能回泥土里去,

一生就是这样在时光中注满怨恨。

一生就是这样在时光中戕害自身。

在烟雾中思考,在思考中沉睡,

在处心积虑中使灵魂伤痕累累——

一生就是这样在火光中寻找灰烬。

就是这样,用牙齿、用刺,

用一个工具挖掘一生的问题;

用回忆消愁,用前途截断退路,

用春天的枝叶遮住眼中的耻辱。

就是这样,把命运比作瘀血,

把挫折当成病,把悲哀的债务还清;

就是这样发闷、发呆、发热,

发出痛苦的叹息并在痛苦中酝酿绝症。

一生就是这样在痛苦中模拟欢乐。

做砖、做瓦、做牛、做马,

做那被制度阻隔的团圆梦,

一生就是这样在诺言中迁徙漂泊。

一生就是这样在守望中舔起伤口。

对人冷漠,对己残酷,

对世界视若无睹,对花草不屑一顾,

一生就是这样在反省中拒绝悔悟。

就是这样,吃惊,然后镇静,

蠢蠢欲动然后打消念头,

猛地想起什么,又沮丧地被它逃走,

就是这样困顿、疑惑、脑筋僵硬。

就是这样建设、摧毁、不得安宁。

在挖掘中被淘汰,在吞忍中被戕害,

在碌碌无为中被迫离开——

一生就是这样在迁徙漂泊中饱尝悲哀。

一生就是这样在爱与被爱中不能尽情地爱。

回忆一夜千金的温馨,把脑筋拧了又拧,

回忆稻田、麦浪、飞蛾,想一生是多么失败,

一生就是这样在饱尝挫折中积郁成病。

人就是这样,在泪水中结束一生。

那种伤感、悲哀、悔恨、回忆、耻辱、失败、愤懑、反思相互纠葛缠绕的复杂思绪,那种一唱三叹的忧郁表情令人柔肠百结。诗歌有一个中心词贯穿其间,那就是“一生”。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说其漫长,是因为在数十年中要经历无数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会让你心澜波动或刻骨铭心。说其短暂,是因为所有的过程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那就是诗歌的最后一句:“人就是这样,在泪水中结束一生。”这泪,有伤心,有喜悦,有悔恨,有感动,还有愤怒……流泪的过程填满了人生的每个过程。

从《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是年龄和阅历的缘故,黄灿然在这一时期的“声音”是感伤和抒情的。

有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可与《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对比阅读,那就是宋晓贤的《一生》。《一生》中同样饱含着《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的种种情愫,两首诗各有短长,前者因为选取了一些描述性语言场景而显得更生动、形象,而后者的字词之间的音乐性以及对生活这里的揭示则是前者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