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多远游

零星的菜花,凋零的山樱,盛开的玉兰,陌上有来来去去的红颜白发,此时的我正当少年,幸而正是幼年时期许的模样。

(一)丹景山

之前没有去过彭县,更不知道那里有牡丹、道观。此时并非在丹景山看牡丹的最佳季节,当地老百姓说,牡丹完全盛开应该是下个月的事,但那时候游人很多,所以也庆幸这时候去。

一到山门口就看到许多牡丹花,几乎都是同样的品种,和我们院子里的一样,粉嘟嘟的,开得很大朵,但今日光线略暗,难以用“国色天香”形容。倒是路旁的垂丝海棠,远远望去,粉云成堆,又有老了的垂柳杂间其中,粉绿相映,果真是春色袅袅。樱桃树很多,花儿早就谢了,结了一抓抓青果子,看着让人羡慕,觉得果树真好,花可观赏,果实又经济实惠。

看惯了养在盆子里的牡丹,乍一看种在土里的,一下子那么多,有点不习惯。其实牡丹本来就是山中野生的花卉,唐代时有樵夫上山砍柴发现,后来才用于庭院种植,但它给人的印象是富贵的,远离了山野之趣。倒是坡上有一株辛夷,开得零零散散,看着很疏气。

山脚有鲁班庙,庙前有古银杏,才发芽,柱头房檐皆为朱漆,雕花甚精巧,门口青石板上有老妇在卖香。当家师父与我们相熟,同行道友三三两两坐于廊下闲聊。

出鲁班庙千余步,有陆游祠。以前并不知道陆游和牡丹的故事,到祠堂看了介绍才知道,是因为《天彭牡丹谱》。说起牡丹,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洛阳,少有听说彭州的。“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又言唐时彭州就大量种植牡丹了,南宋时尤为繁盛。祠堂内陈设有粉、紫两色牡丹,因不见阳光,气态低沉,毫无生气。墙上挂的画尚有一两张可观,但书法不佳。

入景区后有兜率天宫,门口塑着哼哈二将,进门有弥勒、韦陀,都是平常见到的规制。庙不大,但设计精巧,四周相围,如一个四合院,楼上客房很多,每个房门上都挂着手书的对联,字很漂亮。殿堂前近百级台阶,正殿里挂着经幡,绣的是《心经》《大悲咒》,光线昏沉,只看得见低一点的字。遇见一个老师父,其余的都是居士,在殿堂里帮忙,见到我们行合十礼,念阿弥陀佛。

往上走是道教庙,途中山路缓和,竹影森森,两旁有许多卖野菜和小吃的居民,也有好几个背夫,背着生活用品上山。先看到的是审魂殿,门开在路边,道观和山路一墙之隔,进门就是梯子,一直往上爬,有斗姆殿、慈航殿。

上去之后,杨当家请我们喝茶,院子简单宽敞,我们坐了小小一桌,其余的人在四周散步。谈话间得知,偌大的道观只有三个常住道长,帮忙的大多是居士。慈航殿前堆着许多建筑材料,庙里还在搞修建,一提到修建,我们都有些沉静,太理解那份艰难了。没坐多久,我们就和杨当家告辞,因要赶去阳平观吃午饭。

车行驶的路上有宽广的河流,但由于不是雨季,所以看起来很干枯,潭头显露。山脉绵延,山下平地无垠,种满了菜籽花,花还开着,黄灿灿一片。看见了好几株正开花的泡桐树,指给道友看,都说好看。还有成片的樱桃树、桂花树,金桂发的芽土红土红的,是叶子却像花。

(二)阳平观

小憩了一会儿就到了阳平观,起先还以为是个小庙,原来修得那么气派。早晨出门时师父说,阳平观竹子多,此时正是吃春笋的时候,要我挖几个带回去。从前门进去时,并没看见竹子,上百级的石阶旁种的都是柏树,树上挂满了红绸子,有两处亭子修得很古雅,妙在周围的几棵古树,成包围式向中间靠拢,枝条上发着新芽,垂在屋檐上,人从底下走过,很是清静。

拜了山神就到灵官殿了,但殿堂还在修缮中,呈水泥色,没进去的人可能以为道观很破败。灵官殿前一棵绿樱长得很修长,高过屋顶,花蕊紧蹙,落花满地皆是。站在台阶上看下去,就能看到许多竹子,大多是南竹,还有很多樱桃树。

往里走才发现阳平观的气派。一座高塔耸立在眼前,看着还是崭新的,分了好几层,挂着“全真宗门”“正一宗门”等牌匾。塔周围种了许多柏树,还很低矮,每棵树前有个小牌子,上面写了善信的名字,这才知道,道观里大多数树木都是善心捐资种的。看到此景,想起彭椿仙师爷。听师父们讲,当年师爷发动老百姓种树,有居士要来供养他,他就让那人去种棵树,后来慢慢有了这样的气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承的都是前辈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