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规矩,终究自食其苦

喜欢端午后的日子,院子里紫薇花仍旧稀稀疏疏,天往往蓝得出水。

住在山里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湿气,尤其在蜀都,湿气很重。一年之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五月,阴阳交接之时,气候转变,虫蚁滋生,湿气很厉害,身体容易起疹子。

我刚从广东过来时,很不适应,身上起了好多湿疹。在宫观做义工的居士和想出家的师兄们,人人都是这样,没有例外,大多就忍一忍,随意涂抹点膏药止痒,但我实在受不了,就去抓了药。两服药,一大堆,记得有蝉衣、黄芩、生地、苦参、野菊花等。当时去的是贾爷爷的诊所,他给我诊脉,仔细看了我脚踝和手臂上的疹子,让我不要挠,随即开了处方,就在诊所里抓的药。铺子里抓药的是个年轻女子,看了我的处方后笑着说,你这火有点大啊。

贾爷爷还嘱咐我去山上扯千里光来熬水洗澡,可止痒,我认不得什么是千里光,还是师兄在沟边上给我扯了一大捆。

然后就闹了个笑话。我不会熬药,但师父他们都不知道。我从小不怎么吃药,最多也就是小感冒,买点药片来吃,家中父母身体也很康健,都不经常吃药。拿着中药,以为和煮菜一样,水烧开了后把药丢进去就可以了,于是一包药我只熬了一次,熬出来小小一碗,非常苦,我想到良药苦口,就一口气把药喝完了。

这下就出问题了,我没有喝药的底子,这么大的量下来,药物中毒了。喝完不到五分钟,就感觉整个人是飘的,恶心想吐,吐了半天,肚子里仅有的一点菜汤都没有了,还是一个劲儿地难受,赶紧给师父打电话,师父听了后才知道我把药熬坏了,吩付我煮一碗绿豆汤喝下去,回来后她又让我喝了用沉香粉泡的水,这才好起来。

那次之后,我才知道,熬药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要分三次熬,每次熬的时间不一样,三次熬出来的汤药要分开放,最后要一起加热至沸腾,凉了以后放着,要喝的时候热一下。

我第一次起疹子,觉得很害怕,但住在这里的人说,是水土不服,第一年都会这样,第二年就好了。果然,第二年我再也没有起疹子,或许也是因为预防得当。新鲜的生蒜刚出来的时候,当家师父会吩咐厨房,把嫩蒜捣蓉,放点香油之类的作料,让能接受这个味道的人吃几口,可以杀毒,也可以预防湿疹,当时我吃了一些。另外,端午那天一定要用草药熬的水洗澡,冬天里还要“夏病冬治”,用桑叶柚子皮泡澡,又或者合理做艾灸,都可以祛除湿气。

尤其喜欢端午后的日子,院子里紫薇花仍旧稀稀疏疏,天往往蓝得出水,院子里晒着辣椒、桑叶、紫苏叶、切碎了的菖蒲。蝉鸣得厉害,鸡叫绵长。

◆ 斋堂栏杆上晾着艾绒,气味温和、清香,稍一闻,神思就清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