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第5/9页)
我沿着地势爬上爬下,碰见的最快乐的村民就是这位老人,应该也是浪里来去大半生,年纪大了无法出海,便做做家事、烧烧饭。这正是他家厨房门口。我本来在拍建筑,见他走出来朝我直笑,便也顺手按了快门。记得那天风大,冷得要命,我穿着军队发的羽绒长大衣还直打哆嗦,老人却是一件轻松的薄棉袄就打发了。
第二次去是二十多年后,一位曾在马祖当军医的学生邀我重游旧地。专程造访芹壁村,才知它已成了数一数二的外岛旅游胜地,被冠上的称号叫“马祖地中海”。原本脏脏旧旧的矮房经过修建,摇身一变,成了收费昂贵的民宿、餐厅。整个地方已成了度假村,为了观光而存在。多么怀念那纯朴的笑容啊!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娘娘,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传说宋朝福建湄洲有位孝女,名林默娘,自小有异能,能预知福祸,人称妈祖。三十岁不到,即因飞身入海拯救遭逢船险的父兄而往生。遗体随海漂流至闽江口附近的小岛,被渔民打捞上岸,葬于南竿海边。小岛因而被称为妈祖岛,后来改为马祖。
南竿是马祖列岛的首善之区,面积最大,也是连江县的行政、经济、交通以及军事中心。1949年后马祖地区被军方列管,提供驻军消费的商业、服务业成为此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记得我第一次造访时,就明显感觉南竿商业气息较浓。
相较起来,北竿一直像个乡村,南竿却早就具备了市镇规模,街上有许多小店面,专卖特产给休假、退役的回台阿兵哥。最有名的就是马祖老酒,除了直接喝,加点老姜、红糖,温热着喝又是另外一番风味。记得裁缝店与洗衣店也特别多,专门伺候不会缝衣、补扣或懒得洗衣服的阿兵哥。理发店当然也不少。
忘了这张照片是在南竿的哪个村拍的,但从墙面糊水泥、窗户装栏杆,可以知道这儿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好,有防小偷的必要了。这位着传统服饰的老太太应该有七八十岁了,从屋里步出时拿着一双厚毛袜,一路摸索着挂在窗台上,似乎希望快点晾干了好换上。看动作极可能是眼盲,但她却知道我在、明白我想干吗。听到我的相机快门声,不但没生气,还挺起脊梁站好,微笑地让我拍下这张照片。这也成了我对南竿最美好的回忆。

马祖南竿,1979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
那天傍晚,我跟着这位年轻盲者走了好一阵子。他的行走速度跟明眼人差不多,尽管周围车流繁忙,却一点没受惊扰,行动也无丝毫犹豫,可见是他熟悉的区域、常走的路线。
这是台北大稻埕的迪化街。此地从清末开埠以来,就是商机蓬勃、人文荟萃之地,各项服务业均活络,按摩也是其中之一。年轻人应该就是按摩师,正应邀去为顾客服务。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每天晚上入睡前,总会听到两种声音,一是开往台北的末班火车汽笛,另一个就是盲人按摩师的笛声。三孔短笛音色悠扬,回荡几次后,空荡荡的街头便会出现一个沙哑苍凉的叫喊声:“抓龙(按摩)喔——抓龙喔——有人要抓龙呒——”
早年,在台湾从事按摩业的均为视障者。当时没电话,他们就靠吹笛在大街小巷招揽生意,在人口较多的城市,每位师傅还有自己的独特曲调,以便熟客辨识。经济还不发达的时期,按摩这一行非常辛苦,有时在街上走个一整天也接不到半趟生意。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观光业兴起,按摩业者才开始与旅馆合作,到各房间为来自欧美及日本的游客服务。
我喜欢拍盲人,总感觉他们用“心”看到的东西,比我们用“眼”看到的多,而且更有深度。这位年轻人虽见不着我,却知道我在跟踪他,每隔一阵子就会出现想要闪躲的姿态。我赶紧离他远一点,在几公尺外的一个十字路口等着,观察他要往哪个方向走。他还真是厉害,竟然能分辨出是红灯,不慌不忙地立在路口。终于等到了拍摄的最好时机。我按下快门,不知他是否“看”到了我的敬意与祝福。

台北迪化街,1978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
老妇的眼睛还好,但因手拿拐杖,很容易让人误会她是瞎子。她其实是在闭目养神,因为等野台戏开演,时间一久居然睡着了。老年人虽然来日不多,却仿佛有的是时间,什么事都不急,可以从早等到晚,就为了看一出戏。是特别喜爱的戏呢,还是任何一出戏?我对戏不感兴趣,对这老太太却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