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勒,索勒!

每天每天,吸引着我们没完没了地生活下去的似乎只有食物:手抓饭、拉面、汤饭。做饭的时候,总会放进很多羊油,吃在嘴里那么香。而整块的凝固羊油化开一大锅就可以炸出金黄的包尔沙克。无论是油炸出的包尔沙克还是火烤出的馕,都令人迷恋面粉的芳香。还有牛奶,它能变成酸奶、酸奶疙瘩、甜奶疙瘩、奶豆腐、黄油、奶茶……还有包裹着彩色糖纸的糖果,平凡而甜美。卡西焖白米饭时,还会拌进去辣椒酱,再煮点野葱末儿,虽然这种做法莫名其妙,但吃起来的确香气扑鼻。生活是简单寂寞的,劳动是繁重的。但没关系,食物安慰了一切。

而享受食物美味之外的时光则空旷漫长,暗暗饥渴。

那些时间里,扎克拜妈妈突然从花毡上翻身起来,在门外小棚里翻箱倒柜,找出一小堆破旧的皮鞋皮靴,然后坐在门口的草地上给它们统统打上鞋油,慢条斯理地又刷又擦,最后再像搞展览一样,将其一双一双整整齐齐摆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欣赏完毕,她踢掉脚上的破布鞋,挑了一双最体面的皮鞋换上。我以为她又准备串门子去,可当时都五点了,牛快回家了,马上该挤牛奶了。

只见她穿着漂亮鞋子在草地上踩来踩去走了几圈,然后回毡房铺开餐布,开始准备今天的第五遍茶水。原来只是穿着过过瘾而已,妈妈很能安慰自己啊。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看向门外不远处的森林。久久地,没有人说一句话。

突然,妈妈若无其事地说:“马丢了。”

我吓一大跳:“什么时候丢的?丢了几匹?”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卡西解释说,妈妈在模仿外面的布谷鸟叫声,因为听起来很像“阿绝窝”,放缓了念就是“阿特绝窝克”,意为“马没有了,马丢了”。

但我觉得奇怪,布谷鸟明明叫的是“布谷布谷”嘛,哪里是这种声音!但卡西坚持如此,我也只好姑且信之。后来才知道,她概念里的“布谷鸟”泛指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

最开始的时候,听着“阿绝窝!阿绝窝”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回荡在远处的草地上,虽然就简简单单两个音节,但响亮悦耳,充满渴盼。卡西指着那边不停地对我说:“漂亮啊,真漂亮啊!李娟,你说是不是?”但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我死活也找不到一只鸟儿。她又说:“很多啊,一、二、三……五!一共五个!”真让人着急。

对面森林边的草坡上有好多布满裂缝的大石头,卡西说它们就在那些石缝边。我便走下山坡,循着声音慢慢寻去。

但看了又看,实在是找不到半个鸟影。再靠近些,声音戛然而止。回过头来,卡西站在高高的家门口继续指东指西示意我看,仍然找不到。

后来她都有些生气了,大喊:“我又看到了,又出来了!那里,那里……李娟你为什么看不到?!”

直到最后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鸟叫的嘛,亏我还一直在找鸟儿。

还是多亏扎克拜妈妈,她一下子就给我说清楚了。

她用手比画了一下:“这么大!”

我一看,哪有那么大的鸟嘛。

她又在缤纷的花毡上找了半天,找到一块红褐色花瓣,指着说:“这个颜色!”

最后说:“吃草!”

——妈妈真伟大,简简单单三个要素,就全力扭转了我的错误性认识方向。

哪里像卡西那个家伙,只会乱七八糟地嚷嚷:“那里那里那里!上面一点儿上面一点儿!下面下面!……”到了最后,还指责我笨。

哎,真是不可思议啊,如此清脆悠扬的声音居然是一种棕红色皮毛的小动物发出的!妈妈说那是“索勒”。看起来和小狗一样大,胖乎乎的,浑身油光发亮,有一截尾巴,爬行时屁股一扭一扭,行走不太利索,但身影充满了喜悦。我觉得应该是传说中的旱獭。

从此之后,每个黄昏闲下来的时光里,我都会坐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观望很久对面山坡的索勒。真是奇怪,它们每天只在黄昏时分才集体出现,好像只有那时才完全放松了警惕似的,在夕阳斜照的温暖草地上三三两两互相追逐,又互相依偎着晒太阳,欢乐而自在。

那时,正在挤牛奶的妈妈也会扭过头去,喜悦地看几眼,又扭头对我说:“真好啊!是不是?”

妈妈和我去东面山谷找牛,看到有索勒经过时,我俩就停住了,一起目睹那只胖乎乎的小东西大摇大摆横穿过山路,向狭窄山谷间的细小水流走去。我们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妈妈坐到草地上休息起来,再不提找牛的事了。那只牛能跑到哪里去呢?哪里也不会去的。再鲜美多汁的青草,也比不上家里盐槽的诱惑,它总会回家的。我挨着妈妈坐下,和她一起望着索勒慢慢消失在水流对面的草丛里。两只狗也跟着我们来了,它俩并排立坐在我们身后,一声不吭,似乎也为对面的美景所陶醉。——那片沉浸在蜜汁般的残晖中的落叶松林!妈妈指了指北方,低声赞美了几句什么。这温柔安详的黄昏,安慰着妈妈终日操劳的心。还有索勒,又在对面高处的山石上宁静地出现了。它立起后肢,双掌合十,微微前倾着身子,入神地凝望浩茫山野中最神秘的一点。索勒也在安慰着我们,作为我们亲切的、备显幸福的友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