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6/7页)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十卷,影元钞本,二册,毛子晋旧藏。

卷首作者孟元老绍兴丁卯自序。末有淳照丁未浚仪赵师侠介之后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二字。昔黄荛圃曾见元刻,谓书中惟“祖宗”二字空格,余字不避宋讳,当是元刻中之上驷。今此本正同,卷一有“汲古主人”及“子晋”印记,颇似毛氏旧钞。荛圃谓毛刻未尽善,且失去介之后序。岂模写在梓行后耶?

余友邓孝先③藏道光壬辰常茂徕④邦崖钞本,常氏跋云:“艮岳为一时巨观,且以萃天下之名胜,独缺而不书。谢朴园序指为为宣和讳,以余观之,讳诚是矣,而为宣和讳则非。何则?花石之进,为太守朱勔⑤;艮岳之筑,专其事者为户部侍郎孟揆⑥。揆非异人,即元老也,元老其字而揆其名者也。推元老之意,亦知其负罪与朱勔等,必为天下后世所共指责,故隐其名而著其字。”孝先谓:“揆字元老,无他书为之左证,而前人读书细心处不可掩。”云云。爰录其说,以广旧闻。

[注释]

①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曾官刑部主事,1898年在北京创设通艺学堂,参与康有为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被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与经营商务印书馆。1929年主持编成《四部丛刊初编》,后又辑成《续编》、《三编》,继又编成《续古逸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为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上海博物馆馆长等职。1959年逝世,终年92岁。著作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当代又有《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②《涵芬楼烬余书录》:涵芬楼,现代商务印书馆专贮珍贵图书的藏书楼。该馆从清光绪末年就搜集南北藏书家散出的孤本秘籍多种,曾选取部分古书编印为《涵芬楼秘笈》等。至1924年,东方图书馆建立,另辟专室,将涵芬楼迁至其中。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这批珍贵典籍被焚毁,但其中珍贵书籍574种因先移藏别处而得以保存。张元济所编《涵芬楼烬余书录》即是这一批书籍的目录。其书后归北京图书馆。③邓孝先:即邓邦述,号孝先,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光绪时进士,1901年入直隶总督端方幕府为幕僚。1911年曾任吉林省民政使,1927年弃官回北京。喜藏书,有群碧楼藏书近4万卷,1927年将大部分藏书卖给中央研究院,改“群碧楼”为“寒瘦山房”。去世后其藏书卖给了苏州集宝斋、北京景文阁及东来阁、文殿阁等处。他收威的常茂徕钞本《东京梦华录》不知落于何处,他人未获见。④常茂徕(1787~1874):字逸仙,号秋崖(或作邦崖),祥符(今河南开封)人。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后屡试不第,遂专心著述。曾官登封、偃师县教谕。事迹见《中州先哲传·儒林传》。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卷前自序云:“有常茂徕者,开封老儒,同治中犹存,喜收拾乡邦文献而不甚读书,改窜《如梦录》,令人叹恨,即其人也。”这里略述常茂徕生平点滴而未说明出处。今见常茂徕的著作存世者有《读左漫笔》十六卷、《增订如梦录》一卷、《汴梁水灾纪略》一卷、《名人姓字辨同》、《洛阳石刻录》一卷,又有《石田野语》二卷与其弟常茂绩《臆见随笔》合刊;另有《春秋国都考》、《读经琐言》、《西汉质疑》、《汴京岁时记》等皆佚。⑤朱勔:见本书《东京梦华录》卷之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一节注⑥。查《宋史·奸臣传》中的朱勔传及有关史料,朱勔并不曾官为太守。常茂徕说“太守朱勔”,当是误记。⑥孟揆:北宋末徽宗时权臣孟昌龄之子。孟昌龄是蔡京死党,曾官都水使者、工部侍郎、兵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孟揆因父亲的关系也窃据要职,先后官都水使者、户部侍郎、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并曾奉旨主管建造万寿山。因此,在徽宗退位、钦宗即位之后,孟昌龄与其子孟扬、孟揆受到朝臣弹劾。《宋史·河渠志三》记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御史中丞许翰上疏云:“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延康殿学士孟扬,龙图阁直学士孟揆,父子相继领职二十年,过恶山积……陛下方将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先诛窜昌龄父子,无以诏示天下。望籍其奸赃,以正典刑。”钦宗准奏,于是孟氏父子先后受到惩处。《三朝北盟会编》、《宋会要辑稿》、《靖康要录》中都有孟氏受到各种处分的记载。常茂徕说孟揆即是孟元老,只是臆测之词,缺乏确切的文献依据,不可相信。邓邦述称赞常茂徕读书心细,却并没有赞同他的这一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