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第4/5页)

食店

 

 大凡食店①,大者谓之“分茶”,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炙犒②腰子、石肚羹、入炉羊、罨生③、软羊面、桐皮面、姜泼刀、回刀、冷淘④、棋子、寄炉面饭之类。吃全茶,饶齑头羹。更有川饭店⑤,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剪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更有南食店⑥,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又有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启⑦结缚如山棚,上挂成边猪羊,相间三二十边。近里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谓之“门”。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客坐,则一人执箸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⑧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⑨得之,近局⑩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琉璃浅棱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齑”,每碗十文。面与肉相停,谓之“合羹”;又有“单羹”,乃半个也。旧只用匙,今皆用箸矣。更有插肉、拨刀、炒羊、细物料棋子、锟饨店。及有素分茶,如寺院斋食也。又有菜面、胡蝶齑疙瘩,及卖随饭、荷包、白饭、旋切细料馉饳儿、瓜齑、萝卜之类。

[注释]

①食店:即饭馆,客人入店可以坐下点饭菜酒水吃正餐的地方。②犒(ko):应作“熇”,俗作“焅”。③罨生:“罨”为覆盖之意。苏轼《东坡集》续集卷十有《猪肉颂》,诗云:“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此处谓“罨生”当是一种菜名,制作方法未详。④冷淘:即凉粉。⑤川饭店:即四川风味的饭馆。当时汴京城是京师,全国各种地方特色的饭店都有开张。⑥南食店:即南方风味的饭馆,主要是指岭南或东南沿海一带,其菜肴的品种中海产和鱼类较多。⑦启:原作“呇”,今径改为“启”。⑧精浇、臕浇:即今天所谓的臊子面,俗称捞面条上面浇卤为臊子,或写作燥子。臊子以瘦肉为主叫精浇,以肥肉为主叫臕浇。⑨行菜:饭馆里负责传送饭菜的人,一般为男性,小厮居多。⑩局:饭馆里面做饭菜的操作间,即厨房。相停:均等、各占一半的意思。馉饳(gǔ duò)儿:一种面食,似今之馄饨。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市食”一节有“鹌鹑馉饳儿”。

[译文]

大抵京城里的饭馆,大的叫做“分茶”,店里面供应的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炙熇腰子、石肚羹、入炉羊、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姜泼刀、回刀、冷淘、棋子、寄炉面饭之类的饮食。如果客人吃全茶,则要赠送一份齑头羹。还有川菜饭馆,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还有南方风味的饭馆,饭菜有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还有瓠羹店,门前用枋木及各种花样图案扎成牌楼模样,上面挂着成扇的猪、羊肉,猪羊相间有二三十扇。靠近门面的窗户,都是大红大绿的装饰,这叫做“门”。每个饭馆里都有厅院和东西走廊,招呼并安排客人的座位。待客人坐下之后,有一人手拿着筷子和菜单,挨个儿地询问每位客人要吃些什么。京城里的人奢侈而放纵,对各种菜肴尽情地点要。有的要热菜,有的要凉菜,有的要加热的汤锅,也有要整鸡整鱼的,还有的要冰冻食品,或者是精肉臊子或是肥肉臊子的打卤面等,人人点要的饭菜各不相同。传菜的小厮得到菜单,就走到厨房旁边站定,把菜单上从头唱念一遍,报给厨房里的厨师。厨房里掌勺的叫做“铛头”,又叫做“着案”。报完之后,不大一会儿,传菜的小厮左手杈着三个菜碗,右臂从手至肩依次叠放大约二十个碗,分发给客人,和每个人点要的饭菜都相符,当中绝对不容许出一点差错。一旦出现差错,客人告诉饭馆的老板,则老板一定会对传菜的小厮进行责骂,或者罚他的工钱,严重者甚至要把他辞退。我们这样的人进店,就要使用上等的琉璃浅棱碗碟,这叫做“碧碗”,也叫做“造羹”,菜蔬非常精细,叫做“造齑”,每碗标价十文钱。面条和肉菜的量均等的,叫做“合羹”;又有一种“单羹”,即半份。以前饭馆里只用汤匙,如今都用筷子了。还有插肉、拨刀、炒羊、细物料棋子、馄饨店,以及有素分茶,就像寺院里的素斋饭。还有卖菜面、胡蝶齑疙瘩,以及卖随饭、荷包、白饭、旋切细料馉饳儿、瓜齑、萝卜之类的小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