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哥也“不惑”了(第5/6页)

也正是那段低谷,让我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我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只被一种生活方式套牢,而要去了解和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我开始尽己所能做更多事情,调动力所能及的资源,做一个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引领人们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风景。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和白云对话,当我们潜入大海和鱼群一起畅游,当我们静静地在古城中穿越,骑着机车、骏马在草原飞驰,我们还会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纠结吗?

当然啦,会有人问:“没钱怎么办?”

呵呵,锐哥的回答是“出了家门即风景啊!”

诸事不顺的日子里,湖南又总是下雨见不到太阳,心情极差。

乘飞机穿越云层时,突然一缕强光射入,瞬间开朗起来:“原来太阳一直都在那儿,只是被云层阻隔而已。如果眼中都是乌云,那说明我们飞得不够高。”

“兄弟,咱终于咸鱼翻身了!”

“兄弟,咱终于咸鱼翻身了!”

这句话,是《爸爸去哪儿》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团队老大谢涤葵的肺腑之言。

老谢是我在湖南卫视认识的第一个同事,也是“晚间团队”的精神领袖。十几年来,我们哥儿俩相互了解,相互照应,常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

他见证了我单枪匹马来长沙闯荡的历程。从骑一辆破摩托车、租一间小房子、没朋友没亲戚的单身汉,到成家立业、一步一步在这个城市扎根。

一个制作人和一个主持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十几档节目,外部的因缘际会始终没把我们拆开。如此强悍的存在,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

我们俩都属牛,一同迈入不惑之年。老谢的女儿比我女儿小一岁。他的心思多半都在工作上,养女儿的风格和我很不一样。我是“女儿控”,他是“大撒把”。

几年前,第一次去他家看孩子。只见夫人在厨房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俩脚翘得老高,很是悠闲。

“宝贝在家吗?叔叔给她带礼物了!”我兴高采烈地问。

“在家,在家。”

“哪儿呢?”我往小床里一看,空的。

“啊?等着啊,我给你找找去。”

老谢这才站起来,满地找孩子,终于把小姑娘从桌子底下拎出来了。天可怜见,一岁多点儿的丫头,像小猫似的,正自己趴瓷砖地板上玩儿呢。

寒冬腊月啊,长沙室内是没有暖气的,给娃冻得手脚冰凉。

我这当叔叔的都看不下去了,说了句没过大脑的话:“你这是养孩子还是养小狗啊?”

老谢满不在乎地说:“孩子就得这么养,不生病,皮实。”

2013年初,台里从韩国MBC电视台买下《爸爸去哪儿》的版权。交给谁做?理论上需要各个团队竞标,但是谢涤葵团队尚未竞标,就因为多年的户外项目经验、团队的默契、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大家心目中默认的不二之选。

湖南卫视这个平台,永远鼓励你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过去我在其他一些电视台学习交流,看到很多人做决策时,思维方式是“排除法”:这件事其他电视台做没做过?如果都做过,那么我们也做。

跟风策略往往很保险,别人当老大,自己争取当老二。

但湖南卫视的决策思路完全相反:这件事,如果其他人做过,我们就不做了。

我们的理念是:干别人干过的事,先输五成;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先赢一半。

湖南卫视的人,不惜豁出命来干活。很多前来取经的同行,来的时候怀着各种好奇,走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反馈:“湖南卫视真学不了,这儿的人都不睡觉!”一年365天,机房夜夜无休,灯火通明。制片主任可能凌晨两点被叫来开会。所有保障部门都跟随节目进度走,时刻准备着为一线服务。

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打磨多年,我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方式。

韩国的模式,我们学习借鉴,但不是照搬。

在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方面,中韩两国有近似之处,比如父亲赚钱养家,和孩子相处机会较少,而且大多数父亲不善表达情感,这种“夹生”状态容易碰撞出火花。

但两国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韩国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很高,说一不二,孩子对父亲多有敬畏心,这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典型。韩国家庭通常有两个或更多孩子,在教养模式上,和独生子女家庭有着天壤之别。此外韩国已算发达国家,生活节奏不像中国这么快,节目节奏相应也慢。镜头前,父亲优哉游哉地喝着茶,跟孩子聊家常,还没看出什么亮点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所以节目移植过来,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时候就发现,真的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冥冥中都是注定的必然。我们这个团队,过去吃苦受累磨出来的那些经验、教训、技术、风格,统统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