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识泰山(第2/5页)

写文章给泰山看

封禅既然是大事,所以有关封禅和向泰山顶礼的文献,就何代无之了。我们试看看这些篇目:

《泰山刻石铭》 秦始皇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封泰山记》 汉光武帝

《泰山封禅仪记》 应劭

《请封禅疏》 魏蒋济

《请封禅疏》 晋卫瓘等

《有司奏请登封疏》 晋书礼志

《封禅议》 梁许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泰山玉牒文》 唐玄宗

《纪泰山序铭》 唐玄宗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 骆宾王

《大唐封禅颂》 张说

《封泰山玉牒文》 宋真宗

《加青帝懿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宋真宗

《御祝文》 宋真宗

《泰阴亭碑铭》 宋真宗

《天齐仁圣帝碑铭》 晁迥

《祭东岳文》 欧阳修

《祈雨东岳文》(三篇) 曾巩

《谢雨泰山文》 曾巩

《洪武十年初建国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十一年秋报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讨广西蛮酋告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三十年讨西南苗民告泰山文》 明太祖

《永乐五年征安南告泰山文》 明成祖

《宣德十年时祭泰山文》 明宣宗

《正统元年即位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三年时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九年祷雨祭泰山文》 明英宗

《景泰三年河决祭泰山文》 明代宗

《景泰六年灾渗告泰山文》 明代宗

《成化六年旱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灾渗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二十一年地震告泰山文》 明宪宗

《弘治四年旱祷泰山文》 明孝宗

《弘治七年河决祷泰山文》 明孝宗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盗贼告泰山文》 明武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储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决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灾变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庆三年水灾告泰山文》 明穆宗

《万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禅以外的种种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为什么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候,命张说做“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乘机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问他怎么突然升得这么快。郑镒不好意思,答不出来。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禅使而裙带来的官。从此以后,中国人称丈人也叫泰山;相对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国是第一名山,《诗经》里有很多歌颂泰山的句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将死的时候唱歌,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关系。孔子是山东人,他和泰山是“同乡”。

古代人受了交通与知识的限制,眼界是不够的,所以,泰山就变成了中国东部人眼中最高的山。到了秦朝以后,开始以中国西部的眼光,登记群山,才山外有山。秦始皇以秦国的门户山——崤山——为界,把东边分成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五个山,西边分成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七个山。泰山的地位虽然没降低,但是毕竟名过于实了。

对于山,中国人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也是充满了敬畏的。《国语》里记孔子的话,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可见对山的敬畏,已经一至于此了。在这种敬畏下,中国人是不敢“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在中国思想史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实在值得研究。在封禅以外,有三个主题,最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三个主题就是:一、泰山主生;二、泰山主死;三、泰山地狱。

泰山主生

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人对泰山的思想,愈来愈复杂,因为相信泰山和“天帝”之间有亲属关系,关系有两种,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外孙(《列异志》),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祖父(《博物志》),所以泰山又叫“天孙”。不管哪一种说法,泰山都是有神性的。但是,泰山神成为这种显赫的山神,也是经过演变的、夺权的。古代也有别的山神,像河南的嵩山神“霍太山”神等。这种神能“为祟”,使国家生旱灾,能兴灭人家国、生死人物。后来其他山神被山东的泰山神通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