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探索中国文人(第6/15页)

据嘉庆年间整理的《和珅列传》记载,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儿时的和珅天资聪颖,勤奋而有才华,且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20岁的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虽没有考中举人,但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多次成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读卷官,参与《四库全书》等多部典籍的编撰。

乾隆一生喜爱作诗,爱摆弄书法,且书法作品很见功力。和珅在诗文和书法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比如他的字跟乾隆的很是相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乾隆后期的一些诗匾便是和珅代笔的。据考证,如今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即为和珅代笔。

和珅的文章也写得像模像样。据史料记载,和珅被关进牢狱的第七天,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大牢中写下一首题为《上元夜狱中对月》绝命诗。单从这首诗的文采来看,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是有才的,和珅在诗中认为自己被处死的原因也是由于才华导致。当然他的下场不能完全如他所说,归咎于他才华的超众,但他的才华,的确是让他在乾隆年间,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嘉庆皇帝虽然在乾隆死后十五天,就迅速地杀掉了和珅,但是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清国史馆将编好的《和珅列传》送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简单,只记录了和珅的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事的。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才不得不加以重罚,为此嘉庆下令重新编写。

一介文人,“误入仕途”,害人害己,终落得抄家自尽的下场,其一生对清王朝的根基动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得好,“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蹋他、毁坏他。”

政治对于文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去引诱、拉拢,将他们全部异化为“政治”,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那些流落在民间的文人,总是会被政治所排斥,怀璧游离在正统文化之外。文人大都是感性的,而政治却要求理性。当文人由感性变为理性,他便不是文人,而是被政治同化掉的“官文人”,戴上了“官”帽便不免有些“冠冕堂皇”的色彩,究竟是文人还是政客就说不清了。

中国文人注定是悲哀的,在政治上他们永远只是帝王利用的工具,他们不可能分享帝王的权利、利益,他们的气质以及童真的一面注定他们玩不起政治,只能是被别人操纵的角色。“一为文人,便不足观。”历史上还有那么一群文人,才华横溢,为了百姓,登上庙堂。凭着那种文人独有的浪漫情怀,那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政治的现实与残酷。猜不透,玩不转,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悲哀。

◎谪贬文化的前沿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一个王朝的背影》

中国的文人大都有“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情结,综观古今,几乎没有一个不与政治牵连的,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他们常常以“积极入仕”,“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忧国忧民思想为己任。但是他们怀揣的美好梦想,最终都会被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波谲云诡撕得粉碎。政治给了文人以荣光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以黑暗:有被打压赶杀的凄惨,有被排挤靠边的失落,有被遗弃放逐的无奈!他们似乎命中注定是为政治而生,为政治而死,即使有了愤慨,有了悲鸣,有了不平……文人仍需要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文人。他们在荣光中追求辉煌,在黑暗中追求光明,这既是做文人的喜悦,也是做文人的无奈和悲哀。他们似乎陷进一个永远走不出的怪圈:代代相承、周而复始。于是,我们看到,失意落魄的文人傲骨嶙峋,位居险要的文人殚精竭虑,国破家亡的文人声嘶力竭,犹豫不定的文人踌躇前行。

大学问家孔子,生于乱世,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有一腔报国之热血。对治理国家的许多问题,也常常进行思考,发表一些见解,但其一生的政治生涯都是一个悲剧,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那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圣贤尚困苦,何况是普通的文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