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公务员的潜伏之道(第9/11页)

个性官员的由来以及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随着中国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官员的言行风格经历了从拘谨到开放的变化。”同篇报道提到,中国官员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每年“两会”上,官员越来越“会说话”。各种场合,官员讲话不再照本宣科,见到媒体不再躲躲闪闪,甚至主动递上名片。由此而得出结论,在话语权较宽松的环境下,再加上媒体的渲染,现在的官员比过去有了更多露脸和表达的机会。从敢说话到敢说狠话、敢说真话,让一批官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也就是说,官员所表达出的个性已经越来越强,刻板的“扑克牌”面孔正在被逐渐打破。

“个性官员”越来越多确实是一个事实,而且其中的流变颇有意味。其实“个性官员”并不少见,从开国以来,最初的一批开国元老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只是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历次政治运动以及言论的环境,导致了官员说话、做事、面对大众的时候往往只能摆出一副正规而僵硬的面貌,导致了社会对于官员的刻板印象。改革开放之后,从邓小平开始,国家高层领导人已经开始用更有个性的语言与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年里,更多的高层领导与层级较低的官员纷纷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这种现象如果深究起来的话,不难从中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表现出“个性”言行的官员,在行政层级上越来越低。从原本的国家领导人到各部委的一把手,然后到各个部委的副手,然后到省市一级,甚至在县一级的个性官员也开始涌现。这当然是官本位逐渐瓦解的结果。我们知道,作为高层或者一把手表现个性是不困难的,由于其行政级别的缘故,其言行所得到的包容度会很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证明各级官员已经开始独立了起来,在相关的行政事务以及言论上,自主性增强、看上级脸色的情况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可以看做是权力下放、各司其职的结果。

而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更是惊人。网络的发展使得大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话语权,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对于官员的议论虽然还有一些顾忌,但其影响所及,已经改变了整个社会舆论空间的尺度。在这种环境下,任何还能有用世之心的官员,必然会考虑到自身的形象,并且通过个性化的言语与行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种放宽的舆论空间还间接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与话语风格,更多的个性官员之话语被传统媒体所报道,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其实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看:官员也是人,他们都是具有个性的,原本他们说出来的话未必能够上得了台面。当传播方式改变的时候,这些话语其实是被传播出去了,而不是完全因为个性官员增多了。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个性的官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某种必然的趋势,而各级官员要是都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个性,未必对于我们的吏治没有好处。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但良好的趋势当中也不免有隐忧。个性官员脱颖而出,往往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势的一面。记得最早表现出鲜明个性的仇和最初是个普通的县委书记,在铁腕管理县政的同时,他的某些做法在目前看来并非没有可商榷处,比如说在电视上让人示众忏悔之类的手法,固然有大快人心、见效迅捷的效果,但毕竟还是对于权利的某种侵犯。

这也是在现行体制下,个性官员过于强势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里依然是领导意志横行,往往很多事情在领导的嘴下一言而决。彰显个性的言论固然有很多地方是正确的,但也有很多情况会造成拍脑袋决策之类的后果,并且在个性的光环下,使之具有了大快人心的色彩,从而具有了合理性。

个性从来不是问题,而不能被正当法律法规约束的个性总会成为问题。在欢呼个性官员出现的同时,给个性的官员之权力加上更合理的约束,恐怕才是保全之道。

官员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广州市是个相当市民化的城市,在这个市民化的城市里,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很实际,柴米油盐、饮食男女都能在广州找到,很少有人有特别宏大的欲望。这与京城还是有所不同的。但广州市长的一番话倒是很让人纠结,他说的是房价。

在《南方日报》的一个采访当中,广州市长万庆良说道:“我认为,我们的观念要转变,从有住房变成有房住,我工作了20多年,还没买房,现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600元,当然,政府会补贴一部分房租。”然后这篇文章就以“广州市长自曝工作20年没有买房”的标题流传出去了。当然,一个市长这么多年没有买房自然是卖点,其实更重要的卖点在于,他住的那个叫做珠江帝景的楼盘是广州的高档社区之一,同等面积的住房要是用市价租的话,大概付出的是市长先生的十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