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公务员的潜伏之道(第7/11页)

但地方官的实惠与风光也就是在此。县官总掌一县之庶政,不但在地方事务上有权限,甚至还有各种陋规来保证其收入。明清两代官吏的俸禄不多,以至于做官要是真的两袖清风大概就只能去喝西北风,于是,很多陋规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东西,最后居然以“养廉银”的方式合法化。但合法化之后又有新的陋规出现,依然是可以保证不断有进项。然后地方官总是每年把所谓“碳敬”“冰敬”送到京官的府上,以表示分润之意,这个传统现在还有遗迹,主要是驻京办在操办此事。而区区一个函商调配到头等舱,真是小小不言的事儿了。君不见还有那种把车补都发成超过工资收入的地方么?

这事儿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城市的拾荒者发现了市长们的工资单,那些数字大得让所有人都愤怒,然后她公开了这些工资单,直接引发了当地市长以及其他人的辞职潮。您觉得这事儿放在我们这里会如何?如果不会有辞职的结果,那么,这张小小不言的函商公文被曝光后会有用么?工资多少还算是正当收入呢,要是这事儿出在其他吏治健全的地方,估计也不会是现在这个除了很多老百姓之外,其他人都觉得正常的状态吧。

“雅贪”的风情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之后,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违纪违法问题终于被确认。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张敬礼的“四大罪状”:收受巨额钱款;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得巨额利益;捏造受贿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生活腐化。国家药监局新楼建设和装修花费甚巨,规格很高,仅办公面积就有3万平方米,比国家药监局原楼大了50%以上。作为药监局新楼建设的主要负责领导之一,张敬礼收受工程施工、装修等单位的行贿款达600万元。

可能会有人认为张敬礼这个“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得巨额利益”的罪名大概是违规卖药所得,毕竟这位仁兄是国家药监局的副局长嘛,这样联想是很正常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张敬礼居然并未从事这一驾轻就熟的行业,而是选择了“出书”这种雅人深致的行动用以敛财,盖个大楼才不过贪污了600多万,而出书则让他有了1700万的收入。说实在的,真是为他挺惋惜的,要是多出两本的话,大概也就不用贪污了。而且您看这个措辞叫做“违规”,虽然也算罪状之一,却也平和许多,如果只出书而不贪污与诬告陷害他人,大概不至于身陷囹圄。

按说张敬礼这路敛财的招数还真不算是其首创,不但最近这些年里,很多官员落马之后都被发现有这种出书致富的情况,而且题字、写诗、买卖古董都屡有发现,这路手法可以被名之为“雅贪”,甚至算不算贪污受贿都还有点儿争议。

如果我们追溯古时的故事,想必也不会对此有过多的惊讶。一般来说,古代当官的多是读书人,肚子里总是有几两墨水,虽然八股制艺不算真本事,殿试的试贴诗也味同嚼蜡,毕竟也算是文化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有官员拿自己的诗集、文集刻印送人。说是送人,还是要手下买下来才行。有些更为省事,弄点儿古籍语录向手下或者该管的商家推销。而很多人也凑趣,未必需要官员自己刻印诗集,而是主动出手帮着出版,是不是有多少印数单说,那笔不菲的润笔倒是早早地送到了府上。

甚至还有官员更为风雅,对于古董之类的造诣颇深。有人曾在某古玩店寄售一只民窑的小碗,索价颇为高昂,没两天就被人买走。古玩店在扣除了一部分手续费之后,把其余的也送到了寄售者的家中。当然,古董确实是真货,是不是值得那么多银子、甚至高于国宝的价格,这个就不便深究了。

至于说某位连简谱都不认识的官员,靠着一首大型交响乐《神州颂》而红遍全国,成为那些时日里走穴最勤、身价最高的交响乐作者,倒还真是为“雅贪”这件事别开了一场生面。这似乎在古代找不到对应的例子,大概是因为现在音乐是个好东西,走穴能赚钱,以前这只是优伶之属,不太能登大雅之堂吧。

上述做法都算是“雅贪”的各路功法,目的倒是一个:钱。在商品社会里,有文化又有钱不是件奇怪的事儿,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雅贪之时,回身再看看那些真的文化作品以及作家收入排行榜,就会惊讶为什么如此高收入的人士居然榜上无名。比如说今年以官场小说在作家收入排行榜上占据第22位的某位官员,也不会拥有这么好的名次。

“雅贪”之雅主要在于所从事的原本应该是雅的,只是被借以敛财了而已。实际上所有雅事必然的条件之一就是远离权力,这东西基本上算是侵染性很强的物质,任何被它看上的,都必然会成为敛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