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公务员的潜伏之道(第6/11页)

按说当时情况根据胜利者成汤方面的说法,是夏朝君主夏桀昏庸无道——这点还是应该比较正确的,如果不是昏庸到了一定程度,怎么也不会看着属于自己的征伐特权落入一方诸侯的手中。至于夏桀的什么肉林酒池的记载,在成汤的后裔“纣王”身上再次出现了一次,这到底是报应还是两段记载被重合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些说法对于昏庸无道这件事来说,都是最好的注脚。

而昆吾氏造反的原因不详,是不是因为夏桀的昏庸而导致的官逼民反很是难说,至少史书上并无记载,只是记载了成汤因为昆吾氏造反而再次动用了已经得到的征伐之权。这次与平日里的吞并周边小诸侯不同,而是得到了统御其他诸侯一起征伐的权力。后世评书里有什么“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类的说法,大致来说就是这种有了正式授权以后的宣战权与统御权。

都是被压迫的部族,为什么被后世所称颂的成汤会接受、甚至是主动接受这个征伐自己同志的活儿呢?这并非是尊王攘夷之类的思维还在起作用,而是一次成功的整合与试探。在成功灭了昆吾氏之后,成汤代领的其他诸侯已经接受了成汤是领导者这个事实,并且成汤也显示了他的实力确实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如果我们拿现代的公司做个比喻的话,这就是某个在公司当中具有庞大实力的人,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开了独立的项目部,通过完成这个项目而团结了原本就有依附自己之意的其他部门人员,最终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开始带队单飞的一个过程。

也正是因为如此,征讨完昆吾氏之后,成汤根本就没歇气儿,直接就把大军指向了夏桀的都城。其所发布的《汤誓》基本是威胁与利诱结合的杰作,成汤认为自己“吾甚武”,号称为“武王”。

成汤一败,夏桀的军队于“有娀之虚”,大概在今山西境内的蒲州附近,夏桀逃至鸣条、后又逃至“三涥”,在如今定陶一带。成汤虽然没有学习过“亦将剩勇追穷寇”的最高指示,但作为新兴的统治者还是明白不能让夏桀有东山再起之基的,剑及履及地追到了“三涥”,一战而俘获夏桀,还得到了天子的象征物——宝玉。

至此,这次战争的结果就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正义的一方再次战胜了邪恶。应该说即使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成汤也可能是比夏桀更好的一个君主,不然也确实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进行改朝换代的工作。毕竟颠覆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事儿,很多人估计是想也不会想的,这算是一条新路,如果领导者不够出色,确实也聚集不了这么多的人气。

但如果我们从后世所流传的手法上看,这次改朝换代已经开启了后世所有改朝换代的模式,其手法已经相当的娴熟了。这到底是成汤本身的天赋,还是改朝换代这件事原本就具有的内秉之条件,恐怕还真是难说得很。

京官与土皇帝

清朝有个说法叫做“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县城附郭,恶贯满盈、附墎省城”,后面两句牵扯到很多当时的行政规划与管理,解释起来过于费劲,所以也就不说了,开头这两句倒是颇有味道。因为知县当然是做官,只是这个官做得其实还是挺费劲的,福利不多而责任不少,很多人也就是把这个作为阶梯,真要是做官的话,知县算不上是个好选择。

但实际上地方官还是有其优势的。报载,远在漠河的现代知县们就把这个官儿做得有滋有味,他们因为与某航空公司相配合建设了当地的机场,发函要求该公司在其出行的时候要让他们免费升入头等舱。而这种事哪里会被拒绝嘛,毕竟升舱所费无多,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才是更重要的事儿。何况人家也算是留了一手,回复说明是头等舱有空位则升,没有就安排在经济舱的第一排。

这事儿之所以引发了关注,是因为一位网友把煌煌漠河政府的文件发到了网上,无图无真相嘛。但这事儿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要我说这还真算不上如何腐败,至少当地县委的诸位大人没有直接买票而报销,虽说副部级才能坐头等舱是规定,但谁真的把这个当回事嘛,我都见过乡长买票坐头等舱。再说了,无论是限制“三公消费”的哪一款,都从来没真的当真过,不然的话他们怎么能“每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些政策都是给京官以及地方上不是一把手的人用的,地方官本身有其很多好处,那句“前生不善、今生知县”的顺口溜基本算是撒娇。我就曾经驾车行过某地,当地街道清洁并戒严,一问才知道是当地的县官大人出巡。当时某位在某部委供职、已经将要官至副局的人士大为不解:就您这小地方,整个县城就这么一条看得过去的马路,连个红绿灯都不需要设置,摆个什么谱呢?我们那里处长能用簸箕装,还有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