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前身与后事(第7/13页)
这两句话中,前者可能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这事儿当然挺好玩的,好玩的地方不在于教授说记者没文化,而是在于他是面对《人民日报》记者这么说的,可能是脑子一时不清,忘了对面也是个记者,然后赶紧找补一句以示区别。记者虽然文化比较少,但既然《人民日报》的记者已经除外了,不显示一下自己有文化都对不起孙教授。所以,笑纳了夸奖之余,还是把孙教授的言论给曝光了。孙教授不能怪人家,谁叫你把高帽子送上的?
我倒是比较关心后面这句言论。如果这句不是没文化的记者瞎写的话,问题可就实在是太大了。要知道,孙教授在北大误人子弟之余,还是起草某些医疗方面政策、法规的专家型学者,是要被咨询的对象。而他这话的意思是如果阁下去医院的话,站着进去、躺着出来,或者说那时候是躺在棺材里出来才算正常,而躺着进去自己健康地走出来算是不正常——这话听着不像说医院,而是在说屠宰场。如果这次不是因为记者没文化而导致的误读,我觉得后面这句比说一个群体没文化更可怕。您想,医院原本的责任是救死扶伤、治疗伤痛,结果其正常的职责竟然是恭送病人归西,就说火葬场与医院总是有合作,这么紧密的合作与一条龙服务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孙东东教授的意思当然不是把手术台当做了杀猪台,而是说大家要树立这种意识,医院也要向患者讲明白这里面的风险。孙东东教授还说,之前的那句口号“救死扶伤、施行革命人道主义”是不对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宣传,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他建议院长们,应该多宣传“死人是正常的”,多给患者和亲属讲清不利的方面。
其实现在到医院看病的人都知道,院方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已经从各种免责声明、告知书之类的东西上,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差不多了,阑尾炎手术都能一堆文件,证明阁下要是因为某些原因挂掉不是他们的责任。至于说革命人道主义还是人道主义就不谈也罢,没钱治病被赶出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说起来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而由于工作性质,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更严格。大多数医生都是很有职业道德的,在目前不太如意的医疗体系之下做了太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应该对他们的付出抱有最大的敬意。但这些医生的努力,在孙东东这样掌握着建言权的专家学者拨弄之下,变成了卸责的能力。
有时候说起来世风日下真的未必是普通人的责任,更多的可能是这种有文化、无常识的学者专家们的功劳。
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广大人民衣食保暖的问题得到解决,城市里的宠物也多了起来。当然,流浪的宠物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流浪猫。猫这东西生存能力超强,是天生的专业杀手以及经常迷路不回家的物种,也有一部分是被人抛弃的。但可爱这件事并不因它们是流浪猫而减弱,某友是爱小动物的人士,每见猫狗必扑上去亲热之。某次看见一只异常可爱的流浪猫在小区晒太阳,她清啸一声打算上去自我介绍一下,那猫也清啸一声,被吓得跳起来就跑了。
热爱动物与大自然总是没错的,重要的是不要把动物吓得惨叫一声跳起来跑掉,这大概算是爱之而又害之的结果。但人类的爱心总是很泛滥,尤其是发挥起来的时候。最近专家版的《动物保护法》在征求意见,其中规定了很多关于动物保护的做法,主要是不虐杀或者虐食。有些动物保护的人士对此很是不满,说这是个绥靖的法律,没有真正达到动物保护的目的,而且没有脱离开“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
“人类中心主义”大概是这么回事:人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东西要看人类的脸色,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分门别类、划分用途。这种思维方式最近数十年被很多思想进步的人士所批驳,大致跟当年批驳“征服自然”的论调相似。
当然,不能说人家没有道理。无论从古代宗教的“众生平等”,还是从现代的科学研究所显示的动物自我意识上说,尊重生命总是好事。可问题在于,批驳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其基础恰恰是人类所独有的智力与逻辑能力,就目前尚未发现地球上有另一物种发展到能用“主义”来互相抡棍子的现状来看,人类中心主义是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儿。只要具有反思与保护的思想,必然就是以“人”这个特殊物种为基础进行思考,除非是给自己头上来一砖头,然后就可以泯然大众、天人合一、四肢着地、奔腾如烟,要不直接回到树上也是可以的。
人类自己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当然会显得很滑稽,更滑稽的是,其基本论点之一是DNA:主要是说很多动物的DNA其实与我们人类比较相似,最相似的甚至达到98.5%。关于这点就完全是生物进化的不幸了,由于DNA本身是很懒的东西,大致来说所有现存物种的DNA都具有相似度,蚯蚓算是跟我们很不像的东西,但也有70%的DNA与我们是同样的,但它老人家能长出半截身子、雌雄同体——人类当中除了极个别的现象外,这招儿是谁也没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