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勤劳却陷入贫困

(01)

网络上有个非常火爆的热帖:

在菜市场买了只鸡,让肯德基帮我加工成全家桶,我付加工费,没想到被拒绝了。

真的很喜欢肯德基的口味,但是媒体曝出过太多的负面新闻,所以想用自己带过去的原料可能更安全一点,没想到居然被拒绝了,我当场石化了……

一个全家桶卖64元,刨去原材料,我给30元加工费也不算少吧?做过装修的都知道,大头是材料费。

帖子发出后,一些网友的回复:

1.我拉了几吨钢铁去法拉利生产线,让他们帮我加工一辆法拉利出来,没想到被拒绝了,我当场石化,加工费又不少你们。

2.买了块牛皮,让LV帮我加工成包包,我付加工费,没想到被拒绝了,我当场石化了,加工费又不少你们。

3.我买了一块布去爱马仕,让他们给我做成衣服,没想到被拒绝了,我当场石化,加工费又不少你们。

4.我买了一车砖,到万科售楼处想让他们给我盖成一座房子,我负责加工费,没想到他们竟然拒绝了,房地产企业就是牛啊!

5.我买了几包纸,拿到印刷厂想让他们帮我印成钞票,他们居然把我送到警察局,我呸,又不是付不起加工费,牛什么!

大家在这个帖子面前,感受到了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所以开怀大笑。但很可能,这只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贫困思维认知,只不过,大家表现的场合不一样罢了。

(02)

以前在粤西时,曾有朋友拿给我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是用篾片编织的人物花卉。那是我见过最精巧的手工,这么多年也未见过比这更好的。更让我惊讶的是,编这手工的,是个中年老男人,我认识他时,他已经快四十了,年届不惑孤身一人,漂泊在陌生的城市,空有一手绝活,却连饭都没得吃,让人震惊之极。

当时朋友们义愤填膺,骂这罪恶的社会不公,让这么有才的人饭都没得吃。大家跑前跑后,垫资帮他在商场租柜台,他手快,按一天编20个卖掉,每个按70元计,一个月下来扣掉租金,他也能赚到小3万,虽不足以成为富豪,但能让他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大家忙活时,他在一边看着,极奇怪的眼神,就像是只无辜的小母鸡,在看一群狐狸奔忙。我没多想,还以为是长年的困馁生活,让他打不起精神来,就鼓励了几句,他小声地嘀咕了句:谁也甭想骗我,就悄悄走出去了。

此后这人就消失了。

朋友们白白替他垫资租了柜台,最后他人却不见了,让大家困惑又恼火。

过了大半年左右,我回到深圳,不知他怎么就打听到了我的住址,竟然有一天中午找到我门上来了。还没等我问他这么久都跑哪儿去了,他劈头就问:你是不是出书了?

我说是呀。

他问:他们给你多少钱?

钱这东西……深圳人顶忌讳这个问题,这是极端的个人隐私,有教养的人不会这么问。我就有些不高兴,含含糊糊地报了个数字。

他一跺脚:你被人家骗了,骗惨了!

我回答说:骗了好呀,如果在你身上无利可图的话,以后谁还来找你?

你有毛病吧?他当时说。

我回答:这是生意场上的常态,你和别人合作,总得让人家有钱赚是不?如果你不给别人预留赚钱的余地,你还怎么合作?

他摇头,用震惊的眼神看着我,就像看个超级大傻瓜。

(03)

不承认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经济交易法则,无视对方的资源积累与辛苦付出,试图用一种只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方式掠夺他人!

这种观念,随处可见。

肯德基事件平时是处于隐形的,如果不是当事人悲愤发帖,人们是不会关注此类心理的。

许多人不承认智力付出,不承认经营风险与利润趋同规律,举凡无形的,都是被他们否认的——只有交易人是他们自己时,他们才会承认这些。

这种观念,甚至还有受公众力挺的——就在昨天,一个获奖女作家,流着眼泪诉说非洲农人的痛苦,非洲农人把咖啡豆卖给跨国集团,每公斤售价只有3块人民币,而星巴克卖一杯咖啡又要多少钱?女作家为被残酷剥夺的非洲农人而流泪,引发了公众的悲愤泪奔——可是大家只顾泪奔,却忘记了星巴克卖的是一种咖啡文化,顾客到星巴克享受的是一种舒服与温馨,这种无形资源的价值更高,因为它满足了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需求。

对农人的同情是应该的,也是作家的良知所在——但经济规律不认眼泪,精深加工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永远高于农产品价值。不认可这冷酷的规律,就只能大家都脱掉衣服——你身上的衣服,价格比棉农的棉花价格高出不知多少倍——大家一起退回原始时代去,谁坚持要退也可以,脱掉你的衣服先,别一边剥削着棉农一边唱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