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第4/15页)

“案例分析方法”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学院“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当作天经地义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项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这项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比如,爱迪生的话就经常被各种成功学书籍引用: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之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2]

“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能够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经常被提及的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为了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也存在另外一些人,采取与“努力行动”恰恰相反的行为模式,也同样获得了成就或者取得了成功,尽管成功的表现形式不同。沃伦·巴菲特买入他认为值得持有的股票之后,就只采取一个等于“不努力、不行动”的行动——“等待卖出时机”;甚至,对于某些像可口可乐这样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干脆买入之后再也不做任何动作。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策略,也是与“努力行动”恰好相反的行动。

注意,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努力行动”——我是相信“应当努力”的人。我甚至认为巴菲特的买入之后“永远持有”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坚持的行动,而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更是需要更多的心智力量才可以实践的行动。

我要说的是,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是,这个“案例”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样“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的成就。——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起作用。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来“东施效颦”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懂。然而,从根源上来看,并不是因为“东施效颦”的故事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如果,认为自己是“东施”实在是过分困难的话,那么,看清楚自己不是“西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杀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很多论断只不过是“单向成立”的。比如说,“很多学生听不懂语速正常、发音纯正的英语”这句话,就是单向成立。反过来就是荒谬的——难道学生听不懂的(英语)就肯定是语速正常、发音纯正的英语了么?

与“成功学”相关的例子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鼓励他人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谁说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开玩笑。你坚持到底地研制“永动机”、“不老丹”试试看?谁爱坚持谁坚持去吧。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