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智的力量(第7/8页)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又一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大约在25岁前后,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竟然可以“尽管错误却貌似逻辑严谨地正确”。那时候的我,接触计算机已经将近10年。而在接触计算机之前,在我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打字机是什么样儿的时候,由于有一个精通英语和俄语的老爸,我早就知道如何操作键盘了——因为家里很早就有好几台打字机。然而,到了将近25岁,我依然不会盲打——尽管连学校里都有专门的打字课(那个时候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实际上就是练习王码五笔中文输入而已)。

我还经常振振有词地给同学们讲,练习打字完全是浪费时间。我认为王码五笔中文输入法只不过是给打字员用的。准确地讲,五笔输入法是一种抄写法而已,因为,你只能边看边打。而对真正创造内容的人来说,要先用纸笔写出来,再抄录到电脑里,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事情么?学习汉字的笔法已经很累人了,还要练什么指法,见鬼。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输入法对思考的干扰——要把字拆开再输入,并且还要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我认为拼音输入法才是学习曲线短、上手快,并且不影响思考的真正意义上的输入法。就算不是盲打,用两根指头也已经挺快了(至少比手写快),你说我还有必要学习什么五笔输入和盲打么?哈,我爸一辈子都用两根指头敲键盘!

当然,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坚持五笔输入法只不过是阶段性妥协的过渡产品,早晚会彻底消亡;我也依然坚持拼音输入法是最伟大的中文输入法。不过,这并不是关键。

很久之后,另外一件事发生了。那一年我25岁。1997年前后,互联网上除了聊天室和论坛之外就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更加实际的应用。时逢微软的Windows终于捆绑推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微软拼音输入法1.0”。某天下午,跟一个我永远不会知道是谁的女生放肆地聊天两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我竟然已经无师自通学会所谓的“盲打”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羡慕我打字快,我就索性花了差不多20分钟,把原本默认的“全拼输入”设置改成了“双拼输入”。之后还嫌不够,于是,又选择增加了“南方模糊音”的设置(当然,这也是有副作用的,因为十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已无法分清平卷舌音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当然,那之后的许多年,我一直致力于另外一个方向——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以后的文字里,我会详细解释如何摆脱经验的局限。详见第4章第2节“摆脱经验的局限”。)

只有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究竟有多大的好处。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讨厌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了,因为在键盘上敲字相对于用纸笔来说要轻松太多。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甚至有时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当然,要是读的是电子文本就更好了,干脆拷贝粘贴,多省事儿!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就拥有了超过百兆字节的文本资料。过去,读书的烦恼中有这么一个:我明明读过一段与此相关的文字,可是,它在哪儿呢?死活找不到的时候,骂娘的心都有。而电子文本除了编辑方便之外,它还拥有印刷版文字不能实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有了这样的功能之后就很难再遇到那种令人沮丧的情况了。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仅仅出于懒惰而拒绝了。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写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