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智的力量(第5/8页)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的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的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不擅交往的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3]——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会有兴趣了。
现在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而后如此声明:“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把这种做法称为“Rationalization”。)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原因之最终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这也再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前面已经提到我作为老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我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只有聪明的人才去关心方法,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还是有局限的。否则的话,有一种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毕业生。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开始自学英语。在那个时代,收听美国之音(VOA)不叫“收听”,而叫“偷听敌台”——是可以定罪的。文革结束之后,国家落实政策,他获得平反,8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至退休。很难想象他那个时候有多少参考书,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曾经特意问过他很多细节,我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从我的嘴里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什么“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4]”的。我常常惊讶于我父亲没有金山词霸,没有真人发音的韦氏字典电子版,没有“我爱背单词”的软件,更没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可以学到那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