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字路口—找到人生方向感(第4/13页)

是能力问题吗?我问他:“于浩,能详细说说你工作的情况吗?你都会进行什么样的创新?项目经理为什么会觉得你的进度慢呢?”

真实情况这才揭晓:

于浩喜欢创新,喜欢琢磨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特别希望通过这些创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尊重,甚至是仰视。只是,在工作中遇到可以崭露头角的机会时,他却退缩一边,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怕做不好丢人,怕承担责任。

结果呢?我好奇于浩的逻辑。

结果出乎意料:在领导安排工作时,他总在退缩,在领导安排完工作后,又在底下做“私活”—同样一件事,非要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做,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创新,还是偷偷地。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创新的难度要比想象得大很多,而且要在相对成熟的标准中创新出不一样的方式。

于浩就总做这样的事,干得比别人辛苦,效果比别人差,总挨领导骂。以追求尊重始,以怯懦退缩为,以被批挨骂终。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逻辑。

拧巴的逻辑

我问道:“你似乎有些不够自信?”于浩点点头,“我是自卑。”

自卑让你胆怯,胆怯让你推脱责任,推脱责任自然得不到尊重。

而你却又苦苦追求尊重,并且希望通过一种更加辛苦费劲的方式获得尊重。

南辕北辙。到了最后,你失去的不仅是尊重和成就感,还有安全感。这就是你拧巴的地方。

一个人之所以活得拧巴,是因为总在用一种看上去简单,实则成本更高的方式争取一种自己追寻的价值。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希望在职场大展宏图,却因实践不足,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希望追求真正的爱情,却把自己拴在学历、金钱上,从不谈恋爱,名曰准备好了等待真爱;希望生活得自由,却给自由加上让自己更不自由的标准,买房子,买车子,给孩子更贵的教育;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却不按照规则做事,想通过自己憋大招,一鸣惊人。这些看上去“有道理”的背后,都是毫无道理的逻辑。

拧巴的逻辑源于:开头很难。

确实开头很难,不管是与众不同,还是貌似另类,都更容易受到“批判”:有书不读是傻瓜;自己没准备好不配有爱情;没钱哪来的自由;做砸了很丢人。就是这样的批判让人在纠结中选择了“泯然众人矣”地随大流,而这些批判甚至只存在于人们自己的内心。

拧巴的结果,就是愤怒。

因为拧巴获得不了自己想要的价值:书越读越多,实践越读越少;看上去越来越光鲜,接触的异性越来越少;物质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不谙职场的事情越来越多,获得的尊重越来越少。

拧巴让自己与追求背道而驰,越努力越愤怒。

一个职场新人,以拧巴的方式拿不到自己价值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再被周围人的各种想法影响,被90后的精神忽悠,就会变成一个斗士,摆出一副理想主义者的姿态,誓为理想奋斗到底:读书读成圣斗士;物质财富必须“心安”;稍有不满就要做自己。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是一个牺牲品,一些拧巴理念的牺牲品。还有些人一直这么折腾,到最后折腾不起了,再安慰自己,已然不再年轻,社会是个大染缸,于是生出每个人都会被磨了棱角之类悲观、厚黑的想法。

要么拧巴地活着,要么愤懑哀怨地死去。

在我把所有这些呈现出来的时候,于浩终于明白了,甚至打了个激灵:“之前我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是在向领导要尊重,并且是以一种职场不能理解的方式在偷偷地要尊重!”

于浩说:“以后,我要学会争取尊重,用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尊重。”

在他看来,定位不是问题,他对自己其实挺清晰的,之前只是逃避;发展也不是问题,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之前只是因受挫产生了怀疑;平衡更不是问题,知道如何获得尊重,自然不必考虑别人的意见。

下一步怎么做?

于浩非常清楚:继续在行业内找一家公司,努力争取机会,并且主动承担责任,承担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个业内专家。

是的,尊重,一定是因为自己努力的结果匹配了规则体系的期待。

最后,我告诉他:“这和做自己并不矛盾,获得尊重,就是希望活出自己。”

转弯看见

职场的第一法则是:交换。财富、成功、尊严、荣誉都能换得来,前提是,你要有可以换出去的价值。初入职场,交换出去的是体力,慢慢地,就可以交换经验、智慧、资源。既要做一个好产品经理,把自己打磨出高价值,又要做一个好商人,换回理想的价值。永远不要追求超值回馈,那往往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