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有观众的《空墙之夜》

还是那间搬空的客厅。但这一回不靠横线和竖线隔开,而是改用了颜色——把地面漆成红、蓝、白三块独立的区域。不同颜色的相接处即是“墙”。

还是夜晚,还是那种约定的时间,但是多了一个人:吕萨。

这不简单。

萨位于白色区域,或行或立或坐,意思是:在街上。也可以看作是:在观众席中。但主要是指:在剧情之外。

在剧情之外,未必就是在戏剧之外。在剧情之外仅仅是说不参与表演,而非不参与想象。不参与表演但参与想象,即是说:观众,是戏剧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不参与表演的,未必就不影响到表演;比如路人,比如剧情之外的存在或剧场之外的现实,都是表演者的想象资源,是剧情得以展开的势能,是戏剧所以成立的原因。因而萨的在场绝非无关紧要。

萨,或以路人的身份而在场,或以观众的身份而在场,今夜的戏剧所以不同寻常。

事实上,也可以说,萨是作为一个潜在的表演者而在场的,就好比剧情中一个有名有姓却从不露面的人物。因为,萨作为观众,不仅仅是一个想象者,也是一个被想象者——即随时被表演者所感到、所牵挂、所猜测。她想象着表演者的情思,表演者也揣摩着她的心路,从而她也就影响着表演者,影响着剧情,成了一个潜在的剧中人。

潜在的剧中人,此乃戏剧——而非一张入场券——赋予观众的权利。戏剧的要义是:并非只有表演者和既定的剧情有权诉说,实际上,观众也在诉说。有一种叫做“接受美学”的理论:美,正是在演与观的呼应或交融之中诞生。因而有一种未来的戏剧期望:观众直接地、即兴地、自由地参与到剧情中去。据说,已有些“先锋戏剧家”做过了类似实验。

但今夜的戏剧并不“先锋”。今夜的戏剧仍旧比较传统。至于观众——比如说萨——的参与嘛,还只停留在丁一的希望里,目前还不太现实。

(那个不甘寂寞的史铁生便又阴阳怪气地插嘴了:“是不太现实呢,还是不太戏剧?”好问题!我说:“不太现实,所以还不太戏剧。”那史于是窃笑:“就是说今夜的戏剧,屈服于现实?”此史好生刁钻!不过你先别急:“不太现实,所以才更戏剧!”该史遂不吭声,唯一脸疑云未去。先不理他。)

剧本不加改动。一切还都是曾经设想的那样:娥表演一个丁一所向往的女子,丁一则扮作娥所期盼的某一男人。他们要互相梦见对方,要互相成为对方的梦境。总之,是要让以往的眺望,或窥视,在梦境中消失掉距离,或在约定中敞开遮蔽。

比如开始是这样:傍晚,或夜幕降临之后,墙(红蓝相接处)的两边分别是一个单身男子和一个独处的女人。两个人都坐在桌前[注:凡及器物均为虚拟,故二人实际是站立,或席地而坐],两张桌子顶墙对置,因而娥与丁一实际上是面对面地咫尺相望,面对面地咫尺相望但却谁也不发现谁。女人对镜梳妆——倒更像是默望丁一。男人在摆弄一架摄像机——低垂的头却似就要扎进娥的怀中。

接下来,暑热难熬或不堪孤寂,两人先后出了家门(分别由红、蓝步入白),随便走走。萨也在那儿——在“街上”,比如说乘凉,但其专注的目光又像似观众。娥走过萨身旁时轻声说:“喂,我们也可以认识。如果我们认识我们也可以打个招呼。”萨没意识到这话是对她说的,等明白过来,娥已走“远”。“远处”,丁一与娥迎面相遇,游移的目光相互扫视一下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说可擦肩而过时各自的神情却都更庄重些,谨慎些,甚至是冷漠些。

萨不由得喝彩:“对对对,确实是这样!”

“确实是啥样?”娥笑问。

“无关紧要的人,你倒可以自自然然地跟他打个招呼。可要是一个心仪已久的人不期而遇呢,你倒不敢那么随便了,倒不吭声了,倒是要……”

“要什么?”

“要装孙子啦!”

“是你跟秦汉吧?”娥说罢又走“远”。

萨开心地笑着。开心地笑,并且开心地点头称是。

“嘘——”丁一挑起一个手指,向她们晃晃。

接着,男人和女人各自回到家(红和蓝)中。两个垂头丧气的人,两个心事重重的人,两个孤孤单单的人都躺倒在床上瞪着眼睛想,想一会,想很久,自己都不知想到哪儿去了……

萨遵嘱把灯光调暗。

响起了男人的画外独白:“夜,为什么,还不来临?”

然后是女人的:“梦,为什么,还不来呢?”

这声音一遍遍重复,好像梦呓,或似天籁,渐渐含混不清。灯光随之熄灭。

现在真的像是在剧场里了:四周寂暗,鸦雀无声。过一会,瞳孔适应了,才看见近窗的地板上亮起两方清朗的月色,并有斑斑树影游移——“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遂使得丁、娥辗转反侧,似徘徊于梦之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