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篓(第3/4页)
也就是这之后不久,一位以商人身份长期奔走于平原和一座大城市之间的人结识了李胡子。想不到他们的相遇成为彼此双方、也是整个平原上极为重要的事件。那个商人不是一个说客,而是一个质朴的男人,一个单纯热情的、即将告别青年时代的男人。他完全因为某种巧合,与这位大侠在海边小城里相遇了,并且在短时间内谈得极为投机。这中间由于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作了引见,所以两人并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相互了解,因而得以开门见山。两个人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他们第一次相聚就谈了个通宵,不知疲累,忘记了吃饭。第二天他们还继续在一起。商人从携带的一批美酒中取来了一个大酒篓,最后直到把这个酒篓里的酒全都解决掉才分手。分别前李胡子向商人应允了一个事情:答应与那个纵队的首长见面;商人则向李胡子相赠了好几个大酒篓。
这个商人就是我的父亲。他的平原之行决定了李胡子的一生。这曾是他当年最为欣慰之事,却同时也成为日后的椎心泣血之痛。
就这样,纵队司令不顾艰辛,抛开战争岁月里千头万绪的繁琐亲自赶来密会李胡子。他们第一次会面仍然在海滨小城,在上次父亲与李胡子畅谈一天一夜的那座房子里。事情有了转机。李胡子后来又专门把司令请到了丛林里,因为那里贮备有商人朋友送给的一篓篓好酒。可惜纵队司令不胜酒力,李胡子自己畅饮了一番。在丛林里,他们继续彻夜长谈。也就是司令的这次丛林之行,李胡子决定与这支队伍进一步联手合作——但入伍之事还容再想。纵队司令只好答应下来,心里却迫不及待,决心让“商人”趁热打铁。
纵队的人后来说,父亲成功的秘诀其实就在那个大酒篓上,说那个李胡子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再后来——这是李胡子在很久以后遭到磨难、英雄末路的时候,又有人别有用心地在那只大酒篓上做起了文章。这样既败坏了父亲,又伤害了这位独身大侠。人心之卑,竟至于此!他们在无法追溯无法求证的细节上胡乱编造,说什么父亲与大侠之间其实就是一种酒肉朋友,也正是这种关系才引出了日后的可怕故事——两个出身可疑的“江湖”合伙背叛,他们毫无理想,与纵队的崇高目标本来就相去甚远,最后自然要发生剧烈的冲突,以至于分道扬镳。这两个人与纵队的分离既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瞧瞧那个所谓的大侠的丛林生活吧!他靠这些年的经营,已构筑了好几处隐蔽的地堡,每座地堡里面都贮藏了挥霍不完的吃物和抢来的财宝;结识父亲之后,有几处地堡的墙壁干脆就用大酒篓砌起来,只要高兴了,歪过身子搬出一篓就能畅饮。不管战斗打得多么艰苦,这两个臭味相投的家伙在暗堡里频频相会,吃喝玩乐,一醉方休。那个独身大侠还在沿海一带结交了无数民女,一处处暗堡就是他的淫乱之窝。总之李胡子说到底只是一个土匪,和八司令那些人在本质上完全一样……这些恶毒的诬陷和诽谤让父亲吃惊,他先是怒斥造谣者,后来一提起这些谣传就气愤难捺。真实的李胡子平时滴酒不沾,只有遇到至大的快事、比如一个真心的朋友才会放怀畅饮。
父亲第二次与李胡子相会同样是极其成功的——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父亲有了一个更为直接的、急切的目标,它无法掩盖,他也不想掩盖。他的直来直去和开门见山的诚挚反而让人产生了更大的感动。据说他们的第二次相见也喝了许多酒,比第一次喝得还凶,像比赛似的,搬来那个大酒篓放在旁边,使用了土黄色的大泥碗——他喝下一碗,他也喝下一碗。最后两人都醉得不省人事,被人用一个大笸箩抬到了海边:那是一些看渔铺子的老人干的,他们想让凉凉的海风把他们吹醒。他们醒过来了,从大笸箩里爬出来就哈哈大笑。
李胡子正式加入了纵队。
3
大酒篓注定了还要派上新的用途,完成新的使命。
李胡子加入纵队之后,大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汇集了一大批最勇敢的人物,成为各支队的骨干。本来这些人直奔李胡子而来,李胡子作为支队长最先迎接了他们。可是纵队在半年之后的一次集训整编中又一次扩充,结果李胡子从支队长的位置上调离,直接成为纵队司令身边的一位指挥人员。他的那些朋友也分散到了各个支队里去。这次整编使整个纵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惟有李胡子和他的朋友不太高兴。但他没有跟任何人吐露,只与父亲说出了心底的不快: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亲自带领队伍,打一场像模像样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