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第5/5页)

余华的新作《兄弟》刚刚在德国出版。评论家将其美评为有着《布登勃洛克一家》式品质的“跨时代作品”。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大事件。余华的《兄弟》是一部肆意的、极端的、着迷于性而又充满了生与死的作品。它绝对不是写给神经脆弱之人的书。(北德电台:本周图书 2009年10月13日)

余华通过富有激情的叙述、令人费解的构思以及黑色幽默描述了刘镇五十年里发生的一切,小说里的人物有尖酸刻薄的,有可爱真挚的,他们有的单纯,有的粗俗,有些高兴的事也有些焦虑的事。他展示了文化大革命到之后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本小说描绘了社会大动乱时期中国百姓的心理活动。它揭示了中国经济顺利地高速发展的表面下隐藏的汹涌澎湃的大浪。这是一部伟大的,具有影响力的小说。(西德广播 2009年7月22日)

小说是极端社会讽刺、极端漫画、滑稽剧、超现实主义、粗俗性场景描摹、血腥噱头和黑色幽默的畸形混合体……这种血腥屠杀、受人嘲笑、残忍自我讥讽的混合体在德国现代文学中找不到可比的对象。(柏林-勃兰登堡广播公司:文化栏目 2009年8月17日)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兄弟》这本书介绍了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描述了这两兄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在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淘金的悲喜剧。(德国电台 2009年10月16日)

神奇尖锐,壮丽肮脏……余华的这部作品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可以和《铁皮鼓》在德国的地位相媲美:作品在时代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的、嘲笑之能事地讨论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对西方读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德国hr-online 2009年10月5日)

余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带着苦涩的快乐结局,正如他的整部小说是带着苦涩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纪事史一样,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以史诗般的横向跨度和大步流星的速度来叙述。(德国电台:文化新闻谈话 2009年9月17日)

他让读者带着惊奇参与到了小城刘镇的生活当中,感受到其方方面面,体会到它的日常生活。余华的小说震撼人心,它展示了在西洋镜般的经济增长的光鲜表面背后的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内里生活。一本出色而尖锐的书。(德国之声:读书推荐 2009年10月3日)

余华用《兄弟》描述了那个激流湍急的时代,这部作品的震撼力是欧洲人可能始终无法完全理解的。作品的叙述在如童话般美妙的叙事中和对暴力、性的频繁描写中交替,正是这种叙事风格上的交替使得作品读起来让人觉得陌生而又具有异国情调。余华也借助这部作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对中国的现状和过去进行了抨击。(奥地利国家广播电台 200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