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的树枝:狂飘突进的民族主义(第4/10页)

2009年3月问世的《中国不高兴》(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宋强、刘仰五人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对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的反应,可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的续篇。这本书发行了50万册。

请看这本书的几个要点:

它宣扬的信念是:中国领导世界是天命所归;

它规划的目标是:做世界老大,我们要领导这个世界,西方人要排第二;

它追求的精神文化是:尚武精神、好战激情;

它的依靠力量是:“火炬一代”和军事英雄集团;

它的动员方式是:民间大规模凝聚;

它采用的手段是:持剑经商,除暴安良,军战+商战;

它的语言是:我们强大了,我们就揍你。

然而,与《中国可以说不》受到热捧不同,这本书非但没有得到公众赞赏,多数媒体对此书甚至持嘲讽态度,说明中国社会开始走形成熟。

吴稼祥在2009年4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让中国服从我的心情——〈评中国不高兴〉所推销的病态民族主义》,批评这本书。

吴稼祥说,《中国不高兴》像早春吹来的一股寒风,携带着“不高兴”病毒,毒化我们民族的心理,易感染的是未成年人以及年轻人,把青春期骚动发酵为国家人格愤患,并发泄暴力。

吴稼祥指出,这本书贩卖的是病态民族主义。这种病态民族主义有四个特征,一是把伤疤当勋章,二是自恋而且排他,三是眼睛长在后脑勺上,四是好战。总之,是从受害人心理到暴发户心态。恰如王小东所说:“美国凭什么呀?谁是世界老大?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讲,我们才是世界老大!”10

总之,这本书的五个作者摩拳擦掌,恨不能立马在世界上展开征服式战争。他们说,持剑经商,是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解放军要跟着中国核心利益走,应该勇于在国际社会上除暴安良,在强国道路上扫清颓风。在宋晓军看来,中国即使打一次败仗也比不打仗好。为什么呢?王小东为他解释说,打了败仗可以引入外部压力,淘汰掉内部的腐败部分,或者腐败的群体被整个淘汰掉。他们特别怀念中国历史上有征服欲的好战分子。在五个作者看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战争,二是让中国这样的大国继续用血汗钱支付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总之,不上战场,就入猪圈。

吴稼祥认为,经过30多年经济增长,有些人膨胀得不得了,想当世界的头了,他们用中国人的爱国情愫绑架整个民族,为他们的世界老大狂想曲扣动扳机,这样的病态民族主义还不危险么?简直是法西斯主义。

另有三位青年评论家,周筱赞、叶楚华、廖保平,在2009年6月合著出版《中国谁在不高兴》(花城出版社)一书,揭穿《中国不高兴》的煽惑。

叶楚华说,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问世的时候,他正读高中。“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就感到血液沸腾……像吃了春药一般”。而现在已经梦醒,看到台前幕后的真实景象是什么呢?“当奸商和无良作者们数钱数到手软,花天酒地的时候,狂热而又贫穷的愤青们往往会说,我们为了精神亢奋,心甘情愿付出。”他得出的结论是:“愤青是一个大市场”。廖保平的补充也一针见血:“民族主义是笔好买卖”。11

周筱赞说,在这本代表中国表达不高兴的书中,看不到下岗工人不高兴,看不到失地农民不高兴,看不到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不高兴,看到的只是愤青们对中国没能称霸世界而不高兴。这是玩了一个焦点大挪移的把戏,把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打掉了,换上虚幻的沙文主义来谈高兴不高兴,这不是玩弄民众吗?

周筱赞指出,《中国不高兴》宣扬以军事力量到全世界去争夺资源,明显与我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比如王小东说,你要不取得我们的好感我们就揍你。王小东还说:“我们要管理比现在大得多的资源,经济上进行管理,政治上进行指导,我们要领导这个世界。”12这些极富侵略性的大国沙文主义语言,只能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促使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中国。

叶楚华说,与这本书互相唱和的,还有中华网、铁血网等利用民族主义愤青牟利的网站,经常有针对性地炒作民族主义议题,提供愤青发泄和意淫,从而增加知名度和流量,以此捞钱。

2010年1月出版的另一本激进的民族主义著作《中国站起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引起关注。作者摩罗早前是一个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今转身变成一个病态的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