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的树枝:狂飘突进的民族主义(第3/10页)

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

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

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

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

焚烧好莱坞!

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

我们要准备打仗!不要忌言准备打仗,不要怕这种自豪感会刺激什么人!小大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

美国的完蛋只是时间上的事情!

这种非理性发泄方式,无疑扩大了“中国威胁论”的市场,增加了周边国家和其他相关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刺激这些国家进一步扩充军备,向美国靠拢,从而伤害了中国的利益。

《说不》的作者宣称:我们从不讳言自己是民族主义者。该书还耸人听闻地说:“当你真诚地向友人推荐美国品味时,殊不知你已经成了中央情报局的代理人。”6那么,怎样评价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1998年向干部群众推荐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呢?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骥如在1998年2月出版了《中国不当“不”先生》一书。他说,《说不》一书是作者对世界政治的情感抉择,但感情不能代替政策。如果21世纪的大国动辄说不,时代的主题岂不是要从和平与发展退回到冷战与对峙?和平与发展,需要对话、理解、合作与妥协,求同存异。动辄说不,不利于地区和平与世界和平。中国是大国,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中国对世界大事的表态绝不能如此轻率而不负责任。

《说不》一书余绪未消,同年(1996)年底,李希光、熊蕾、刘康等八人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八个作者都有在美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作者揭露说:“美国媒体只服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媒体完全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跨国集团的利益”,等等。7

众所周知,在中美关系问题上,邓小平从来没有大谈国际阶级斗争,也从来没有以无产阶级代表自居,号召人们反对美国资产阶级。正相反,邓小平在1990年3月3日所作的《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的讲话中,特别告诫说,在对苏、对美关系问题上,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美国学者布朗在1994年提出中国未来将有可能进日粮食的问题。《妖魔化》一书说:“宣扬中国在下个世纪……会大量进口粮食,从而对世界的粮食供应造成威胁,这也是他们宜传‘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出于偏见和敌意。”8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讨论。中国粮食供求是否能长期保持平衡,并不能说没有任何疑问。对布朗提出的间题,应该认真研究。不分青红皂白先斥之为敌意,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事实上,中国在不同时期从各国进口粮食不是一个秘密。2010年还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以弥补需求,这都是正常的。

《妖魔化》一书全盘否定美国电影,说好莱坞是制造丑陋的中国人的大本营,对中国与华人形象一贯地恶意丑化和诬蔑。即使李小龙这个电影角色不近女色,也是好莱坞的阴谋,因为这剥夺了东方男子的性象征。但在《妖魔化》一书出版的同时,中国许多媒介却高度评价美国投巨资用四年时间拍摄《花木兰》。中国报刊称赞美国电影制作人员不辞劳苦到中国深入生活,并说这部影片浸透着中国文化底蕴。

《妖魔化》说:“美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上,看不到任何多元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狭隘的和排外的。”“发自中国的任何报道都必须是为了给美国公众灌输这样一种偏见:中国是一个极权的、专制的、反人权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下一个就该是中国。”“美国记者甚至不作任何采访,把一切来自中国的消息都说成是假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媒介出于惯常的敌意,只报道中国负面的、消极的东西,使中国只能以可怜、可笑,乃至可恶的形象,出现在西方公众面前。”9

这些话,充满了“完全”、“任何”、“都是”的绝对化,包括美国一切媒体和记者,也没有时间限制。事实上,30多年来,仅中国出版的《参考消息》报,就发表了近千篇替中国说话的美国新闻报道和评论,以至于中国经济学家梁小民都起了逆反心理,他在2010年发表的《我不看〈参考消息〉》一文说,所谓《参考消息》,就是借外国人的嘴夸中国的好。

近来,甚至还有西方人出版《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书,受到国人追捧。有些留学生身处异域,漂泊海外,产生一种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焦虑,可以理解。《妖魔化》的八个作者当然有权利高涨自己的民族主义激情,但这股激情是否对中国有利,那就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