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的树枝:狂飘突进的民族主义(第2/10页)

格林菲尔德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诊释上述学者对民族主义崛起的担忧。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民族主义,他们赞成全球范围的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宣言》的名言是:“工人没有祖国”。4

在中国,民族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民”和“族”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都有,但一般指百姓和宗族,没有近代民族意义,而且两个字没有结合起来使用。谈到民族问题时,常用“蛮”、“夷”、“洋人”等词。“民族”一词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东籍月旦》一文时,从日文直接引进的。1903年,梁启超又从德国学者布伦奇里(Bluntehli.J.K)那里引进了民族定义。这就是:同居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这个定义,在很长时间里被中国学界使用。

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辩论时,反对排满,主张满汉一家。他从这个概念出发,又提出汉、满、蒙、回、藏各族合为一个大民族。康有为建议给这个大民族共同体命名为中华。康有为说:我国“自古皆称中国。今东西国称我皆曰支那……或即中华之转(音)也。今定国号,固于外称,顺乎文史,莫若用中华二字”。5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自此诞生。

近代中国连续遭受西方侵略,亡国的利剑高悬在国人头顶。提倡五族合一的首要目的,是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救亡图存,中国的民族主义亦由此诞生。保国保种,追求民族独立,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一课题和最重大的任务。

自辛亥革命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战胜了外侮,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战之后,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亡国灭种的危险不复存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付诸实现。

但是,90年代之后,民族主义话语突然再度高涨。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和体制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不断产生摩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时处于紧张之中;二是80年代末事变和苏东剧变之后,一度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消失。意识形态不能不求助于民族主义以抵制西方力量,民族主义因而强劲飘升,并且从知识分子小圈子的探讨迅速走向大众情绪化的狂潮。

激烈的反西方言论

何新最早在1990年提出,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反击西方颠覆阴谋。萧功秦也在稍后提出,应以民族主义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资源。

《战略与管理》在1994年和19%年分别发表两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蔓延,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选择。

季羡林在1992年8月撰文《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明确提出从21世纪开始,东方文化将主宰世界。季先生还发表一系列文章说,西方国家要克服自身问题,必须依靠中国的思想资源。1994年创刊的《原道》公开申明秉持文化民族主义立场。稍后京沪分别有学者发表文章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提出中国文明优越论。

以上这些讨论,是在知识分子圈内进行的。徐友渔说,这是上层的民族主义。

1996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宋强、张藏藏、乔边等著),据说发行300万册,骤然掀起大众民族主义情绪狂潮。徐友渔说,以此为标志,民族主义进入下层民粹层面。

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问世的呢?1995年6月,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实现所谓“外交突破”,遭大陆猛烈反击。1996年3月,大陆向台湾周围海面发射导弹。同月,美国派遣两支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域。中美之间出现对抗风险。这一年夏天,《中国可以说不》出版。这本书显然是针对美国来的。海外不少人认为这本书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引起世界注意。

此书一出,出版界的商业炒作立即跟进,《中国为什么说不》、《中国就是要说不》等十余种“说不”著作纷纷问世。一时间,“说不”成了时尚,谁要不说不,就有被视为“二毛子”、“三毛子”的危险。

《中国可以说不》的创意来自盛田昭夫与石原慎太郎1989年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中国可以说不》的内容,是把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意识形态和周边全是敌对势力的受困心理,改换成情绪化的顺口溜,挑动那些见世面不多、理性欠缺的年轻人脆弱敏感的神经。

对外来压力进行有理有据的抗争当然是应该的,但是该书提出的口号却走火人魔,“发炎红肿”。请看这本书提出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