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小说的意义及生成机制(第4/4页)

这个绝对的精神追求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被残雪用文学的方法描述了出来。这就是残雪小说意义的生成机制。不了解这个生成机制批评者,实际上是知识面的狭窄和学术的无知。在世界文学史上,就我个人的阅读所及也只是在但丁的《神曲》中描述过,以及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有部分的描述。在卡夫卡的作品和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相似的描述(不过,更像是世俗精神存在的双重性)。博尔赫斯其实只是采用了一种梦幻的写作手法而已,不能算作绝对的精神存在的追求。

一个佛教修炼者在有师傅的指导下是不会落入魔掌的。师傅也会暗示你,出现什么情况你应该怎样处置。师傅不会说明,往往是给你讲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让你去悟。这些莫名其妙的故事被后来者编辑成《禅宗灯录》,以示后生。这个师傅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启迪者,他讲的故事就像残雪的小说。他的启迪过程在残雪小说中普遍存在。比如,在残雪小说《天空里的蓝光》中,那个莫名其妙的父亲说的那些让人无法捉摸的话:“不要乱走,要死死在屋头,死在外头没得人收尸”等等。这个精神启迪过程实际上就是本我的精神斗争。但在钱雪小说中,这个启迪者不一定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多个人,有时候是一只蚊子和人的合谋,比如《蚊子和山歌》。残雪小说展示了非理性的精神存在景观,在这个景观中我们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本我斗争和本我的精神提升过程,残雪小说是一种不“及物”的精神愉悦。

(200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