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小说的意义及生成机制(第3/4页)

一个人每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如果通过言说的方式说出来,大概有一万句话。就算一个人整天都不说话而独处的人,其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生的语言也应该有一千句吧。而且,有些精神活动是在大脑视觉神经中呈现出的是虚拟图像(大脑海景),还不能言说。尽管这一千句话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重复的,然而那这一千句话中,只有通过语言能说出来的、把脑子里的动机变成了现实行为并产生了后果的一小部分,才是现实主义作家描摹的对象,被认为是有“意义”的。

(实际上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复杂得多,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般说,心理活动产生的行为是短期的、有“此在”的时效性。而精神活动产生的行为是宏观而长期的,是心理活动的起源。)

那么,在精神活动之中沉默着而没有形成行为并产生行为后果的那一部分呢?毫无疑问,被现实主义作家丢弃了。虽然这一部分包括了非理性、非言语的“意义”,难道说在文学上就是没有必要存在吗?如果没有“意义”,那么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就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科学实证意义的谬论。这一非言语的心理话语和图像话语如果说出来,部分地表现出来演义成为一部小说。那么它的“意义”又哪里呢?就在残雪小说之中,包涵在残雪小说能指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之中。因此,残雪小说的所指能指都不是我们可感的世俗生活,是指向人的精神存在——本真存在。现实主义小说描摹的是世俗世界中可言说的部分,残雪小说表达的是精神世界中沉默的部分,并赋之以声,描之以形。

五、精神事件的形成机制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精神事件的先例,论述是很困难的。我个人认为,只有但丁的《神曲》真正描述了精神事件内部的抗争过程(虽然形式上受到《圣经》的影响)。博尔赫斯、卡夫卡和歌德还不完全是精神本体的呈现。好在佛教修炼中有精神抗争的呈现,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我这里借此论述。

首先要说明的是,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关于生命如何摆脱在世烦恼而达到超然境界的修炼科学。超然境界——无爱、无恨、无过去未来的绝对存在,精神的绝对自由。现在的叫法应该叫“生命科学”或“生命本体论”吧。而且,佛教的生命修炼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佛教理论和实践还包括了对物质、运动、宇宙、时间的认识,包括哲学。搞哲学的人往往说佛教是客观唯心主义,佛教却认为佛教包涵了哲学。现代人认为佛教是迷信,那完全是无知。去从事烧香拜佛之类的活动,那更是无知。

但由于佛教从不对外招生(我国77年高考招收过一批),而是以无比繁多的形式来启迪世人,让世人自己去悟彻而觉悟入佛门修行。由于佛教玄妙的传授方法(如,拈花微笑),后来人们把佛教宗教化了,世存的佛教多是一种形式。最初修炼的人学习除去世俗的烦恼。具体做法是洗涤七情:喜、怒、哀、乐、悲、思、恐,和六欲:眼、耳、鼻、舌、身、意,达到不悲不喜,不让世俗的一切物像摇撼你的心志。在第二步的修炼中,修炼者在入定之后内视自己的身体,叫观。观的过程首先要灭念,或用一念替万念。这个过程的深入之中,修炼者就会在万念俱寂之中看到和听到脑子里发出的各种妖魔鬼怪的声音:厮杀声、怒吼声、惨叫声,等等。也会看到脑子里(大脑前叶处)会产生各种图像。如果修炼者一动念走神分心,跟着追逐去看去听这些图像和声音,就叫“着相”或入“魔障”。修炼者就会半途而废,出现精神问题,现代话说就是精神坠落,落入魔掌。“落入魔掌”这句话就是这样来的。不过,入定时听到和看到的并不全部是妖魔鬼怪,也有美景美女、荣华富贵之境,修炼者也不能“着相”。那也是一种引诱,如《西游记》里所写的一样。甚至有位高僧告诉我说,你不要认为《西游记》里面的妖魔鬼怪都是假的哟。看来,唐僧取经经历的八十一难并不是在世俗世界的磨难,而是精神世界的磨难,即“斗法”。这就是一个精神事件。这个入定的修炼方法不只是佛教才有,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历代都有学者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十六章)这句话说的就是入定时所观。在《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甚至谈到了入定时的呼吸:“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后来的瑜珈理论中也宣称“改变你的呼吸就是改变你的命运”等。

但是,修炼者在入定时消除了一道道的“魔障”之后,精神层次就会有所提高,跃入更高的精神存在。然而,在更高的精神存在中,也还会有更高的“魔障”出现,困扰修炼者追求精神的自由,修炼者还得用更高的方法来灭除“魔障”,如此反复无休止的精神斗争将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修炼者达到至高无上的精神澄明的存在和绝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