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案 东四牌楼宅闹鬼 隆福寺畔磷火飞

我常去美术馆的三联书店,每次都经过隆福寺,看见那个牌楼,就觉得这里像个什么遗址,尤其是晚上,瘆得慌。

几年前,这里被网友评选为“北京十大闹鬼地点”之一,原因是总有怪事。

隆福寺地区,从清朝和民国起,就是CBD,这里的庙会与护国寺齐名,小吃、古玩、花鸟鱼虫、唱戏的说书的,应有尽有,不比天桥差。

上世纪80年代,寺庙原址上建造了隆福寺大厦。1993年8月的一天,隆福寺大厦突然着火,烧了八九个小时,从里到外都成了灰。当时,我正在放暑假,专门和朋友去烧过的废墟看。按说刚烧完,而且是夏天,应该很热,但一进去,却冻得人发抖。

这就是都市传说。

清末民初,北京的胡同里常有鬼宅的传说,东四一带总被提到。1920年,太爷爷金木在隆福寺对面的二条胡同,也遇到了这么个诡异的事:有栋房子里“闹鬼”。

事件名称:东四鬼宅事件 事发时间:1920年8月14日(七月初一) 事发地点:东四牌楼二条胡同(今北京东城区东四二条)

七月初一(8月14日)那天,我在隆福寺逛庙会。小宝不爱热闹,又嫌热,没跟我出来。

北京城两大庙会,西边护国寺,东边隆福寺,我更喜欢上东边来。一是隆福寺的旧书铺多,能淘到好东西;二是这边离王府、使馆区近,什么人都有,有意思;最重要的是,我喜欢隆福寺的小吃。

逛到中午,淘到了几本好书,热闹也看够了,却没吃过瘾。我找了一家蒸锅铺[1],点了碗牛肉抻面(拉面)和半张千层饼,还没吃到嘴里,一个穿衬衫戴墨镜的人在对面坐下,伸手拿起千层饼就往嘴里塞。

他一边嚼一边摘下墨镜,说:“我×,二条胡同闹鬼了。”

隆福寺原是清朝皇家认证的喇嘛庙,后来成为庙会,与西四的护国寺齐名。民国期间出现了商铺,成为商业中心。庙会上有小吃摊、花鸟鱼虫、绸缎布匹和戏曲表演等。店铺主要是照相馆、古玩店、古书铺、钟表店、花店等。清《北京竹枝词》称: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我一看,原来是汪亮,我夺过他的墨镜戴自己脸上,骂了他几句,问他瞎扯什么。汪亮使劲咽几口饼,端过我的抻面,喝了几口汤,烫得他倒吸气。

我点了根烟,等他说话。汪亮喝了小半碗汤,擦擦汗,往东边指了指,说:“二条胡同老郭家,空了一个月,到夜里就有人说话,我观察了七天。”

老郭是汪亮的朋友,上个月新婚,带媳妇去了日本,钥匙交给了汪亮,托他抽空看着。汪亮懒得跑腿,直接扛着铺盖住进了老郭家。住了一周,他就见鬼了,吓得半夜跑回警署,裤子都没穿。之后,他叫上朋友,连续七天夜里11点去看,都闹鬼。“要不是亲眼见,我能信这个?晚上有动静,白天啥也没有。”汪亮吃了半碗面,要拉我走。

我站起来,给他点了根烟,笑了一会儿,说:“你要信这个,就找巡警抓鬼去。我晚上还要去天桥看电影呢。”

汪亮搂住我肩膀,说:“小宝已经去了,总得去看看吧?你帮我弄清楚,那把刀,送你。”

我一听这话,信了他。半年前,汪亮在琉璃厂淘到一片断刀,刀身布满龟背纹,削金如泥,可能是元明时期的镔铁[2]刀。他给断刀装了个把,改作西洋式菜刀,我试过几回,十分得劲儿,早就想要,他始终没答应。

我说:“一言为定,马上就走,今晚就拿刀。”我往桌上放了两毛钱,招呼了一声“结账”。

这时,一个刀疤脸叫花子蹭过来,端起汪亮剩下那半碗面,呼噜呼噜地吃起来。我又掏了一毛钱,撂在桌上,对蒸锅铺老板说:“再给他下一碗吧。”

老板盛了一碗搁在案板上,捡起三毛钱,又拣出一毛还给我,然后在地上的盆子里洗了洗手,继续做面,也不说话。

我正要问,老板“哎”了一声,招呼刀疤脸过去,把刚盛的面端给他,往里添了一大勺肉汤,撒上一把香菜青蒜末。刀疤脸接过碗,也不怕烫,蹲下就吃,哗啦啦响。

我收起一毛钱,对老板拱了拱手,叫上汪亮走了。

老郭家是个小三合院,主房改建成了两层小楼,楼梯装在外面,闹鬼的是二楼卧室。木头楼梯上蒙了一层细灰,走一步留俩脚印,这层灰是汪亮的证据:除了他,平时没人上过楼。汪亮开了门,说:“门窗都没有打开的痕迹,一到半夜屋里就响,咣当咣当,还有走路的声音,我×,太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