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4页)

有朝一日,国会很有可能再度介入,重新接管特区,国会议员已经取消了市长的无限制支出权。

特区一旦丧失了自治权,灾难也将随之降临——因为肯尼迪坚信,唯有在他的治理之下,才有可能重振特区,解救市民,避免犯罪行为、避免无家可归的游民以及破碎的家庭像火山爆发一样涌现。特区有超过四成的年轻男子“陷入体系之中”——在监狱里、假释中或遭到通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区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如今这个数字已升至四分之三。

假如华盛顿继续沉沦,最后会落到什么地步?杰瑞·肯尼迪曾有过切肤之痛。一九七五年,身为律师的肯尼迪服务于特区教育局,在消弭种族偏见的“仁慈日”前往国家广场——华盛顿纪念碑旁边的绿地——参加集会。结果参加集会的人群却突然爆发冲突,导致数百人受伤,他也名列其中。就是在这一天,他放弃了搬家到弗吉尼亚州竞选众议员的打算。他决心竞选美国首都的市长。他向上帝发誓,一定要好好治理这个地方。

对肯尼迪而言,治理华盛顿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教育”两个字,学校必须留得住学生。如果学生不辍学,就能培养出他们的自尊心,之后他们自然会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没错,知识能救人。知识拯救了他,把他从贫苦的华盛顿东北区解救出来,让他进入威廉与玛莉法学院,最后娶到了美丽聪慧的妻子,育有两名事业有成的儿子,也成就了他津津乐道的政治生涯。)

教育能拯救市民的基本论调当然无人反对,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让青少年学到东西。保守派人士总是牢骚满腹,自以为心中有一套衡量世人行为的准则。他们认为如果某人不与人为善,那么出了问题就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们可以在家学习,其他人也可以效法嘛。至于自由派人士,发完牢骚后就往学校撒钞票,到头来钱却只能用于学校基本设施的修葺改善,还是无法让学生留在教室里。

这就是杰拉尔德·肯尼迪面临的挑战。他无法挥动魔杖让父亲与母亲破镜重圆,也发明不出可卡因的解药,更无法让居住在与全国步枪协会总部只有十五英里之遥的人交出枪支。

然而他确实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特区的学龄儿童接受连续的教育。他还为此想出了一套做法,而这套做法几乎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金钱开路。

不过,他和杰弗里斯给这套做法取了个名字,叫“两千年大计”。

过去一年来,肯尼迪在妻子、杰弗里斯和几位密友的帮助下,不断与国会特区委员会的成员协商,希望再次对在华盛顿做生意的公司征税,税收所得将作为教育基金。如果学生读完中学,便可以获得现金的奖励,条件是就学期间不能碰毒品,也不能有犯罪记录。

肯尼迪这一突如其来的举措,招致了各党各派的齐声谴责。自由派人士批评他的做法将导致贪污横行,对强制验尿的做法也有意见,认为侵犯了个人自由。保守派人士只是袖手旁观。面临增税的企业界当然也有意见。“两千年大计”的消息一出,立刻有人放话,大公司扬言要退出特区,政治活动委员会的基金以及各种合法或违法的竞选经费都将从民主党的预算中消失,甚至有人暗示要揭发性丑闻——根本没有什么性丑闻可以揭发。但是,只要媒体拿到一男一女进宾馆的模糊录像带,就会为之疯狂。

尽管风险这么大,肯尼迪仍然决定放手一搏。他在国会讨价还价几个月,希望让这个计划能通过委员会的表决,而看情况他确实有成功的可能,其中多半应归功于民众的大力支持。

不巧的是,市政府与学校承建商之间互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金额庞大,被市政府员工加里·摩斯抓到了证据,于是,他鼓起勇气向FBI报了案。经过初步调查,部分学校的电线线路和砖石结构都非常简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这桩丑闻越滚越大,最后牵扯到数名承包商、中间商以及市政府高官,而其中几名官员还是肯尼迪任命的下属,也是他多年的朋友。

肯尼迪高度赞扬了摩斯的义举,自己则投入根除舞弊案的工作。然而媒体与反对人士依然想让他涉及丑闻。“肯尼迪团队”舞弊案的新闻一出现——这样的消息几乎举不胜举——“两千年大计”的支持率就持续下跌。

市长也不愿坐以待毙,他开始尽最大能力出手反击:发表了几十场演说,解释这套计划的迫切性,同时对国会和教师联盟作出大的让步,以寻求支持,甚至陪放学的学生回家,向一脸惊讶的父母说明本计划对特区的每个人都很重要。支持率这才稳定下来。肯尼迪和杰弗里斯认为可能就此稳住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