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4/4页)

土肥在伪满洲国的生活十分宽裕,出租车司机的工资并不能让他满足,于是他开办了那份业界小报。他的事业很成功,原本报社除了他就只有一名员工,去年又多雇了一名。

“我丈夫的收入虽然不是很稳定,可他每个月都会给我五万块钱。不过有时会莫名其妙带一大笔钱回来。”米子如是说。

那么案发当日,土肥究竟做了些什么?米子称,土肥一大早出门的时候,告诉她今晚可能会晚归,说不定干脆不回来睡了。因为工作的原因,土肥经常在外过夜,所以米子也没有多问。她还说自己的丈夫以前的确有过一些情妇,可现在应该没有才对。

《交通文化消息》每十天发行一期,每期发行量大概在三千份左右。

这类业界小报,相关企业一般都会二三十份一买,买的时候当然要付钱。报社还会以广告收入等其他名义接受企业的捐赠。

这种独特的捐赠体系一旦出现黑幕,便很容易成为恐吓行为的温床。

警方也怀疑过金钱纠纷的可能性,对土肥武夫周围的人进行了调查。

可出人意料的是,土肥为人的口碑相当不错。

人们都说,《交通文化消息》是一份实事求是的报纸,而且土肥是个很热情的人,拉赞助时态度也很彬彬有礼。

小报的报道之所以能如此准确,也是因为土肥在伪满洲国的汽车制造公司工作过。土肥写的报道就事论事,公平踏实。

不过,有一点绝对不容忽视:两年前,《交通文化消息》曾连载过一系列社论,声称运输省陆上交通局与一部分企业高层有钱权交易。

写这篇社论的时候,土肥的立场比较中立。一部分企业与陆上交通局的官员勾结,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对此怨声载道。

《交通文化消息》虽然传达了中小企业的声音,可也花费了许多篇幅刊登被攻击的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反对意见。篇幅的分配虽然很公平,可还是有人觉得土肥是站在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那一边的。

《交通文化消息》仍维持着盈利,只是利润不多罢了。

以上就是警方对土肥工作的调查结果。

编辑部里的两位年轻员工不知道任何内幕。重要的采访和交涉,都是由社长土肥亲自完成的。他们只负责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已。

搜查本部将搜索的重点放在了和土肥一同来到碧潭亭酒店并消失在夜晚相模湖畔的女子身上。

如果她逃走了,又不是坐火车走的,那就只可能坐汽车。可是警方并没有发现她坐过包车或是出租车的迹象。

警方询问了土肥武夫的朋友和熟人,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土肥真有这么个情妇吗?我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如果真有,那也是他最近刚认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