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保坂仁史篇(第7/65页)
幸绪得意洋洋地做了说明。老头接着说道:
“每种颜色都是以此为基础,把各种油墨混合起来,制出特殊颜色的油墨。因为老制不出颜色最接近的油墨,我们已经浪费了好几罐油墨了。
通常的offset式印刷是在印刷时用网点来表现混合色的。这种印刷却是用油墨制出混合色之后再进行印刷。
“但是,因为都是用offset式印刷的,深凹版的那种沙沙的感觉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所以,没法子,我们就……喂,你瞅瞅日银总裁印下面的波纹图案。”
老头哧哧地戳着钞票,把它推到我面前。
“虽然也是offset线条画原版,但是真钞上混合色却表现得相当漂亮。”
我从老头手中接过那张真钞。
确实,红色的总裁印下面绘着波纹图案,颜色从左往右由紫色逐渐过渡为淡淡的粉色。
要是把四种基色混合起来印刷的话还可以理解。可是用单色线条画原版印刷,本来就不可能出现混合色的。然而这张真钞上却的的确确有色彩的变化。
“是大藏省引以为豪的彩虹印刷。”
再瞅瞅假钞,整个儿用的都只是淡紫色一种颜色。如果单看一张,也许不会注意到,除非注意看的话。可要是把两张放在一起这么一比较,差别就很明显了。
“这样,要想造出完美的假钞,除水印以外,这个也必须搞清楚。再就是——”
老头说着,转向身后的书桌。
“怎么做凹版原版的问题。”
桌子上,几块肖像画刻坏了的铜板仍叠放在那儿。老头想要在单一色彩offset用的线条画原版基础上,刻入福泽谕吉的肖像画,来做凹版原版用。
“那,普通的凹版,是如何制作原版的呢?”
对印刷一窍不通的我,提出了这么个最基本的问题。老头打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本书,是《基本制版概论》。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本让人有些难对付的技术书。老头哗哗地把书翻到有黑白照片的一页。
“现在一般都用的是,海里奥库里肖古拉夫,名字有些咬舌吧,这种机器来雕刻的。”
那张照片大概就是那叫做什么海里奥库里……的机器的照片吧。一个长方形的台子上并排放着两个大滚筒,各自的前面都安装着一个带轨道的四方形盒子。
“一个滚筒是扫描用的,另一个是用来卷做原版的铜板的。只要在扫描用的滚筒上放上原稿,就会自动进行色分解,刻制出洋红、黑、青绿、黄等基色的原版。”
“是自动雕刻吗?”
“啊。是把钻头靠在卷着铜板的滚筒上,刻入画像的。”
“要是调节的好的话,不能使刻度加深吗?”
“很遗憾,不会那么好。如果单纯是加深刻度的话,也许并非不可能的。但是,正因为是自动雕刻,滚筒和钻头的角度经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想画出平滑而细密的线,无论如何都会超出那一界限的。”
我们要对付的是仅仅一毫米里就刻有十一根细线的精品,要是可以用机器来雕刻的话,恐怕早就被人模仿了。
幸绪把手叠放在脑袋后面,很干脆地补充道。
“而且,咱们这儿不搞照片凹版印刷。”
“哎?那么,不能进行凹版印刷吗?”
这么说来,那小工厂里挤着的三台机子都是offset式印刷机了。
“这点你放心。凹版用的平台正在仓库里睡大觉呢。”
老头打包票说。可是,我越发不明白是啥意思了。
“哎?平台,不是平版印刷吧?”
“当然不是了。你还记得吗,工厂里的offset式印刷机是按照四种基色,每种颜色各成一个印刷组。而平台,正如其名,是在平平的台子上放一块版来进行印刷,必须每印一种颜色就换一块版。总而言之,是简易印刷台。”
“哎——另外一种,是凸版……吧,那种是怎么印刷的呢?”
“很简单嘛。只需制好版,用凹版用的平台,就可以印刷了。”
凸版印刷的部分,应该只有纸币号码和红色的日银总裁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制造假钞用的版就费不了多大功夫了。
老头看着自己的右手,遗憾地说道:
“要是有法子在开工前复原的话,就好了……”
“可是,”
我还有些疑问。老头和幸绪都把视线集中过来。
“我记得以前曾在电视上还是哪儿的看过印刷钞票的情景,要没记错的话,好像一张纸上并排印十张或二十张钞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