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4/4页)

一天夜里,我错过了从雷霍沃特开往基布兹胡尔达的末班车,不得不坐出租车。电台里一整天都在谈论阿格农和诗人奈利·萨克斯并列获得诺贝尔奖,出租车司机问我是不是听过有个作家叫作,叫什么,伊格农来着。“你看看这叫什么事,”他惊愕地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突然一下子带我们打进世界决赛。遗憾的是,他最后和一个女人打了个平手。”

有那么几年,我努力从阿格农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我挣扎着把我的创作和他的影响,他那密集、装饰性的、有时平庸的语言,他有节奏的韵律,某种密德拉西式的自鸣得意,铿锵作响的意第绪语格调,哈西德传说那生动有趣的轻柔之音,拉开距离。我努力摆脱他的影响,摆脱他的讽刺与睿智,他巴罗克式的象征主义,他神秘迷宫般的游戏,他的双重语义,以及他复杂而渊博的技巧。

尽管我为摆脱他的影响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我从阿格农那里所学到的东西,无疑仍在我的创作中回响。

我从他那里真正学到了什么?

也许是:不止投下一个影子,不从蛋糕里挑拣葡萄干,克制自己,不断磨砺。还有一件事,我奶奶常用比我所发现的阿格农表达法还要尖锐的方式说:“要是你已经哭得再没有眼泪,那么就不要哭,放声笑吧。”

注 《塔木德》,约成书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继《旧约》后又一部重要的犹太文化经典、口传律法汇编,包括《密西拿》和《革马拉》两部分。

注 喀巴拉,犹太教神秘主义学派,约在公元12世纪于法国和西班牙等地确立,后逐渐发展,16世纪在以色列土地上的萨法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注 以赛亚·霍洛维茨(约1555—1630),生于布拉格,卒于萨法德。《塔木德》和喀巴拉学者。

注 格尔绍恩·谢克德(1929—2006),著名希伯来文学批评家,希伯来大学教授。

注 约瑟夫·哈伊姆·布伦纳(1881—1921),生于乌克兰,1909年移居巴勒斯坦,是他那个时代巴勒斯坦地区最杰出的希伯来语小说家。

注 第二次阿里亚时期,即第二次移民高峰,指1904年到1913年犹太拓荒者从俄国移居到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