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6/15页)

其实,他的故事平淡无奇,写出来简直是浪费时间,但是那些经历可能都是真的,尤其是他的真心实在难得。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在他们结婚30周年之际为妻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而他可怜的妻子现在已经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无论何时何地,为替他人完成某种心愿而创作,都是应该的吧?创作难道不就应该这样吗?拨开寻常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事物的复杂内涵,描绘出细腻而深刻的东西,这不正是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吗?

还有,何不写写这栋楼呢?这楼上楼下的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绝好的小说题材啊!如果把他们的生活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描绘出他们的不同性格,揭示出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那实在算是一首复杂的奏鸣曲呢。

这栋楼有太多的住户,显得拥挤而嘈杂。居民们的故事层出不穷,有些令人发笑,有些则令人感到难过。

炎热的夏夜,如果碰巧又停电,大伙儿常常会到院子里乘凉,直到深夜才回去。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聊家长里短。

由于三层楼共用一根水管,很多人在排着队眼巴巴地等候水一滴一滴地落下的时候,也会聊一些八卦。所以,但凡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阿坚都能很轻易地知情,很多故事他都是从那些八卦中了解到的。

比如,住在一楼的一个老太太,她二十几岁就遭遇了丧夫之痛,她的亡夫是个老师,叫阿水,大家就叫她阿水家的。丈夫死后,她没有再嫁,而是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她很快就要退休了,也快有外孙了;可是,她突然无缘无故地喜欢上了街头卖书的老思头。两位老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但是这事如何隐瞒,想要隐瞒爱情这种感情,简直就是自讨苦吃啊!

还有,住在三楼的阿强,每次喝酒之后都会发酒疯、打老婆,有一回竟失手打到他老妈身上,把亲妈给打死了。

住在二楼的阿赞,那个退伍兵,从前是军需处的大尉呢。现在过着穷苦不堪的日子,每次吃饭的时候家里都摩擦不断。他被这种又穷又乱的生活吓怕了,几度自杀。一次是上吊,还有一次是喝杀虫剂,但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这位前大尉的生活够惨的了吧,可如果与莲大娘的境况相比,他还算不错的。莲大娘双目失明,是一个孤寡老人,她有过两个儿子,但都成了烈士。最不幸的是,她最后竟然被自己的侄子和侄媳妇骗走了房子,还被他们送到了邹葵精神病院。她的那个侄子呢,不仅有钱,而且十分聪明能干,为人看起来慷慨大方。他毕业于财经大学,会两门外语,经常出国。每次下班回家他都胡吃海塞,吃得特别饱,吃完饭就懒洋洋地坐在窗边休息,还时不时打哈欠。他老婆在法院工作,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总是把嘴唇抿得紧紧的,从来没见过她和别人打招呼。

住在这楼里的人们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三楼平医生夫妇的儿子阿宝,原本在火炉监狱关押多年,今年年初被特赦之后,却很快得到了楼里邻居们的谅解,甚至喜爱。阿宝虽然坐了差不多20年的牢,但看上去并不像一个邪恶的人。相反,在监狱度过青春岁月的他,看起来十分平静,如同一个虔心修行的人。出狱后没多久,这个以前的危险分子让大家都感到了意外:他的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出他心地仁厚、真诚待人、单纯而天真的一面。只有一点,阿宝很忧愁,双眼透着忧伤,敦厚的笑容里充满了难言的愁苦。人们看到他的那种笑容,都会很自然地跟着惆怅不已。

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这条大河流经这栋居民楼的长度也许只是一小截而已,但是这一小截形成落差,变成飞瀑,呈现出千姿百态。

世间多少事,多少不同的人生!

孩子们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生,长大,成人,然后老去。过一年,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一代接一代,就像一波一波的浪潮一样。

去年夏末,河内著名的理发师俞老爷子过世了,享年97岁。这是经历了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几个时期的最后一位老人。在阿坚还小的时候,他就老了,但他一直活到了去年。玉皇大帝和阎王爷怎么不让他加把劲再活3年,活满100岁啊。临终时,他的喉咙沙哑,呼吸虚弱,几乎不能讲话,只是在阿坚来探望他的时候,他才用力地说出几句:“还有好多事我都没有来得及说……但是,你们这些作家,应该努力为我写一个剧本,剧本名就叫《河内的理发师》吧,到时候,我可要去看公演啊!”

老人开始做理发师的时候,河内不少人还留着老祖宗的古老发型,就是后脑勺有一缕头发垂下来的那种。老爷子曾自豪地说:“我美化过13000个人的头呢,它们之前都是毛糙不堪的,经我打理后,都变得漂漂亮亮的、香喷喷的,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把一块块璞石雕琢成了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