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走上漫游之路

沿着天朝国的运河航行,走水路或坐马车,他们四处奔波,个个都好像成了旅行家。不知哪天才可以找到老王,金福十分茫然。他们到了旅馆,住了几个小时就马上离开,进了饭馆也是急忙吃点东西就立即赶路。不论到哪儿,金福都出手大方,目的就是要争取时间。

显然,他不是出差做生意的商人,也不是有公务在身的满洲官员;他不是位画家,去寻觅自然的美景以写生作画,也不是位著名学者,去藏书楼寻找古老的文本;他不是去宝塔寺参加考试想中秀才的学生,也不是一位到处寻找神圣的榕树的佛教和尚,他更不是爬上什么名山去许愿的香客。这位“耿南”像个旅行家,神神秘秘,到处漂荡。

这位百岁寿险公司的顾客除了不断地东奔西走、四处寻找外,再没有其他办法了。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的克雷格和弗莱一路陪同,小宋也在后面跟随。但金福对现状感到不满,他一个劲儿地赶路。这可能是出于双重目的:躲避老王和寻找老王。一方面,他想发泄这么长时间以来积在心中的怨愤;另一方面,时刻处于运动之中,可以免除老王对他的威胁。天上飞的鸟总比呆在林中的鸟难射中一些。

金福一行在南京乘坐一艘美国汽艇准备西进。这种汽艇不仅速度快,而且十分舒适,像是一座海上漂浮的旅社。汽艇连续航行60个小时后,在汉口港靠岸了,这里是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

有一块怪石屹立在河流中央,被称为“小孤儿”。由于来这里观赏的人太多了,一些佛教和尚干脆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宇。而他们都顾不上看一眼,更谈不上去欣赏。

到了汉口,金福同意在此休息半天。这里由于太平军的暴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许多地方不可能修复了。无论在长江右岸的汉阳区府、商业城,还是在左岸的湖北省府所在地武昌区,都找不到老王的任何踪迹,也找不到金福曾在南京那座庙宇大门上发现的几个神秘字迹。

如果克雷格和弗莱想通过这次长途跋涉,进一步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的话,那就太令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要拼命地赶路,就连走马观花的机会也没有,给他们所留下的印象只不过是一些城镇和乡村的名字而已。他们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一概不知,当然更谈不上感兴趣,从而去谈论这些话题了。甚至他们相互之间连话都很少讲,有什么必要讲呢?凡是克雷格想到的,弗莱也想到了,二人只是自言自语一阵罢了。他们对各地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来不及观赏,对宽敞而笔直的街道、美丽的高楼大厦和欧洲人居住区的林荫小道也没有留意。他们觉得每个城市的市区总是冷冷清清,生气全无,而郊区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乘船沿汉水继续向上行驶100多英里就可以到老河口,金福决定乘船去那里。克雷格和弗莱感到这是英明的决策,十分高兴,因为走水路比走陆路安全得多,而且可以使他俩更有效地观察周围的情况。小宋就更不用说了,他求之不得,乘船可以减轻旅途的疲劳,而且他会很清闲——克雷格和弗莱兄弟俩坚持对主人的安全承担全部责任,全面地照看主人。小宋在一个角落里睡了一整天,感到格外舒适。他最关心的就是按时吃饭,而且胃口特别好,每顿都吃得很香。

一两天的航行后,大家突然发现饭菜的味道变了,不像原来那样合口味,这才知道船已到了北方。原来吃的是米饭,而现在桌上摆的却是未经发酵的馒头,从蒸笼里拿出来就吃,非常可口。小宋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第一次尝到这种味道,他很不适应。他讨厌吃馒头,每次都哀叹为什么没有米饭,他无奈地用筷子夹着一个馒头扔进大嘴里。如果能吃上一碗米饭,喝上一杯茶,他会感到十分满足。尽管这艘汽艇食堂的烹调技术相当高超,但他还是不喜欢吃这种口味。

实际上,他们已到了主产玉米的地区了。乡村的田野起伏不平,远处有许多小山包,与明朝构筑的那些防御工程差不多高。人工筑起的堤坝拦住了河水,但水面却更宽更浅了。

船到了襄阳府,在离海关不远的地方抛锚停几个小时,顺便加了煤。金福没有上岸。有什么必要上岸呢?他觉得这里没有值得可看的东西。如果在这里碰不到老王,老王也找不到他的话,他希望能葬在此地,因为这儿正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船过了襄阳府后,他们到了樊城贸易中心。这里两座城市相对而建,河左岸是沙洋府县城所在地,右岸是城郊,这里的人口流动量很大,到处可听见商贩的叫卖声,接下来是县府官员的住宅区,一片寂静。从襄阳府再往北上,就是老河口,河流在这里来了个急转弯。由于天旱,河里没水,船不能再继续向前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