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金福出名了

几天过去了,尽管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然没有找到老王。金福对自己被禁闭起来开始牢骚满腹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老王仍杳无音信。毕达弗也感到有点坐立不安。尽管一开始,他认为老王要谋杀金福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他对此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总觉得中国与美国不一样:在中国,奇怪的事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他与金福的看法一致,老王不明不白地失踪了,预计他会像一声霹雷般地从天而降,履行他的诺言。一旦将金福杀掉了,他就会到百岁寿险公司来领取那份赏金。

因此,有必要通知老王,而且最好直接通知到他本人。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只能由别人来转达给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可能找到他。毕达弗想,恐怕这种计划不能成功,但总得试一试。他决定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于是,他不仅反复地在《北京周报》、《清报》以及其他在香港、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上登启事,而且通过电报将这些消息传到欧美各大报纸上以广而告知。

第一次通告是这样报道的:

王,上海人,在此正式通告,他与金福(也是上海人)5月2日签订的金福决定死于百岁寿险的合同无效。

真是一则奇特的寻人启事,后面紧接着是更具体的细节。

酬谢——注意:如有知上海王先生的下落者,请向百岁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威廉·J·毕达弗报告,我们赏银子1300两或2000美元。

老王要在几周内杀死金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当然,他也许就藏在附近不远的地方,时刻可以抓住有利时机。不过,毕达弗感到没有必要太提防、太紧张。

几天过去了,事情仍然没有什么进展。最后,毕达弗觉得有必要改变方式,按照美国人很熟悉的方式刊登寻人启事。这一举动还真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结果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澜。一天早上,报纸上用大写字母开头,刊登了一段告示:

王!王!王!

第二段写道:

金福!金福!金福!

两则告示,在全国范围里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并传出了一桩桩笑话。

人们不禁要问:“王在哪儿?”“王究竟干了些什么?”“谁见到过王?”人们街谈巷议,提出了种种猜测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只要读过这两则告示的人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连小孩子们都是这样,他们跑上街头,大声叫喊:“王!王!王!”

金福的名字迅即传遍了全国,妇孺皆知。这位尊敬的神仙最大的愿望就是活上一个世纪。由于他公开宣布他要活到一百岁,便成了一个永恒的笑柄。最近的几次广告引起了很多笑话。皇帝有一头大象刚满一百岁,人们说它找到了新的竞争对手。大清帝国的龙袍也将有人领去穿了(1)。不论是平民、军人、商人、闲杂人员,还是渔民,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传出了无数的笑话。有人根据《满江红》、《柳林风啸》的调子编写了一首打油诗,题目叫做《百岁老人到五更》。后来卖3块钱一份,销售颇旺。中国人喜欢开玩笑,而且信手拈来。他们很喜欢漫画,这些漫画大多涉及个人隐私。

毕达弗对自己设计的这种方案感到很满意。如果他的目的达到了,那么至于对老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懒得去管。老王已躲过了多次声势浩大的大搜索。但对可怜的金福来说,现在虽是名声远播,却不免有点声名狼藉之感。他每天都感到痛苦不堪,不论他走到哪里,街头或是码头,都受到成群结队的游手好闲之人的围观,到乡村去也逃脱不了乡里人的闲言碎语。每次外出后回到衙门,总发现很多人围在大门口。每天大清早都被那些吵吵嚷嚷的群众叫到阳台上,这些平民百姓可以亲眼目睹这位还没有躺进棺材里的“百岁老人”的风采。各大报纸频频刊登这些消息,有些还报道他的身体状况和他的一切行踪。

寻人启事引起了轩然大波

看来,事态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是难以忍受的。5月21日上午,金福急忙跑去找毕达弗,告诉毕达弗他打算即刻离开上海。作为保险公司总代理,毕达弗总是从公司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他说:“那太危险了。”

“没关系。”金福回答说,“我想出去碰一碰机会,你们该小心谨慎为妙。”

“不过,请你三思而后行。”毕达弗恳求道。

“我决意要走。”金福打断他的话。

“准备去哪儿?”

“哪儿都行,一直朝前走。”

“打算停留在什么地方?”

“任何地方都不停。”

“什么时候回来?”

“再也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