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7页)

[125] 莫罗(一八二六—一八九八):法国象征主义画家。

[126] 夏凡纳(一八二四—一八九八):十九世纪法国画家,对其他许多艺术家产生影响。

[127] 九段上的铜像:“九段上”是地名。这里的铜像指“靖国神社”的大村益次郎铜像。铜像制作者是大熊氏广作。

[128] 擂钵山:上野公园里的天神山的俗称。

[129] 香水草(heliotrope):紫草科植物,开紫色与白色小花,日文叫作“香水草”,也叫“洋茉莉”,法文的别名为“恋爱之花”,能散发强烈的香草气味。“香水草”(Heliotrope Blanc)也是法国制造的香水名称,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开始在法国出售,也是日本最早进口的香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只有线香之类的固体香料,随着“香水草”的输入,日本人才开始使用液体香料。

[130] 文艺协会: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以大隈重信为主,坪内逍遥、岛村抱月等人创立的组织,以“改善文学、美术、戏剧等活动”为目标,也是日本第一个戏剧团体,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解散。

[131] 宫笼:百姓为求神明保佑,住进神社一段日子,每日向神明祈祷。

[132] 柔术:日本传统武术之一,中心精神是避开对方的攻击力量,转化为制伏敌人的技术。现代的柔道和合气道都是从柔术演变而来的。

[133] 《壶葬论》(Hydriotaphia, Urn Burial):英国医师兼作家托马斯·布朗(一六〇五—一六八二)的著作,内容以独特的生死观而著名。

[134] 圣徒英诺森:历代罗马教皇当中,共有十三人跟圣徒英诺森同名,这里应是指提高教皇权威的英诺森三世(一一六〇—一二一六),在位时间为一一九八年至一二一六年。

[135] 哈德良(七十六—一三八):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位时间从一一七年至一三八年。曾设计兴建维纳斯罗马神庙,亦即本文所说的“哈德良神庙”。

[136] 卯花威:“威”是将玉片或石片串成盔甲所用的皮线或草线,原本写作“威”。因卯花是白色的,“卯花威”是指全部用白色石片或白黄两色石片串成的盔甲。

[137] 元禄袖:“元禄”是江户中期的年号,时间约为一六八八年至一七〇四年。当时流行的和服袖幅较窄,袖袂较短,且袖口下端不是直角而是圆形。这种和服在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年)再度流行过。

[138] 猪牙船:江户时代往来于隅田川上的小型快艇,因形状细长,很像野猪牙,所以叫作猪牙船。

[139] 单衣:没有衬里的和服,夏季的浴衣即是单衣的一种。一般和服都是夹衣,里面有衬里。原口向美祢子提出画肖像画的提议大约是在夏季,也就是三四郎第一次在池边遇到美祢子的时候,那时学校还没开学,时间应是八九月之间,当时美祢子身上穿的是单衣,原口所说的“单衣”,应是指美祢子当时所穿的服装。然而,开始画肖像画时已是十一月,屋内燃着火炉,但美祢子却坚持摆出“手举团扇半遮面”的姿势,所以原口只好把她的夹衣画成单衣,然而单衣通常使用较硬的棉布,夹衣则用较软的绸缎制作,两种布料的质感、皱褶、光泽完全不同,显然原口是靠想象把夹衣画成单衣(否则跟团扇不相称),所以才会说很难画。

[140] 厢发:两鬓和前额梳得特高的包头,看起来就像一把伞遮着脸庞的四周,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年)开始流行。

[141] 多福:一种日本传统的女性面具,小眼、圆脸、宽额、矮鼻、丰满脸颊,也叫作阿多福、阿龟。现已变成丑女的代称。

[142] 皮埃尔·洛蒂(一八五〇—一九二三):法国小说家,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年)曾以海军士官身份到日本暂住,并以当时的旅日经验写成了《菊夫人》《日本的秋天》等小说。

[143] 佑信(一九七一—一七五一):江户中期活跃于京都地区的浮世绘画师,擅长画美女。

[144] 拉斐尔(一四八三—一五二〇):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曾画过多幅优美的圣母画像。

[145] 活人画:明治、大正时代曾经风行一时的艺术表演,主要以历史名人为主题,由真人装扮后,站在适当的背景前面,像画里的人物一般保持静止状态。

[146] 纯文科:文学院里的英文系、国文系等专门研究文学的科系。

[147] 小夜衣:附有衣袖的小型棉被,盖在身上时可把手臂伸进衣袖里。

[148] Amaranth:苋属的观赏植物,极可能是尾穗苋。

[149] 森文部大臣:指森有礼(一八四七—一八八九),明治时代的政治家,被指为欧化主义者而被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