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卖玫瑰花的人(第5/8页)

“这样的说法让我觉得受了伤害。沃尔夫和我同那些革命者一起做了许多事,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但是,坎达帕里的话虽然刻薄,却使我开始思考一些我之前曾经注意过却没在意的事情。我想起来有这么一个男人曾经到酒店里来看我们。他爱慕虚荣到了可笑的地步。他想要我们知道他如何手眼通天。我们问他想喝点儿什么,他直截了当要了三份进口威士忌。当时进口威士忌的价格是印度国产酒的三到四倍。他要的东西贵得令人咋舌,然后他得意地打量我们的表情,观察我们的反应。我觉得他就是卑鄙,不过我们当然已经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表情。当然,他也消受不了那三份威士忌。

“我想起了这件事,还有其他一些事,然后,坎达帕里的话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伤害,我惊叹于他的分析如此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他宣告了林彪路线的灭亡。他宣告了代之而起的群众路线。革命将来自底层,来自农村,来自人民。这场运动根本容不下中产阶级的假面舞会。而且,你相信吗,就在之前那场虚假革命的废墟上,他已经在酝酿一场真正的革命。他已经解放了许多地方。他可不像以前那些人那样喜欢哗众取宠。

“我们很难见到他。传递信息的人都很谨慎。他们一级级传递消息,不想和我们发生任何关系。最后我们在树林里步行了好几天。我还以为我们哪儿也到不了。不过,某一天下午,快该搭帐篷准备过夜的时候,我们终于走到了树林里的一小块空地上。明媚的阳光洒在一间狭长的泥墙茅舍上。茅舍前面是正在收割的一片黄灿灿的芥菜田。这就是坎达帕里的司令部。其中一个司令部。在所有的闹剧散场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质朴的人。他个子不高,肤色黝黑。一个小学教师,没有任何资格证书。瓦朗加尔人。城里没人会多看他一眼。瓦朗加尔是印度最热的地区之一。说起那些穷人的时候,他眼睛里满含泪水,身体颤抖起来。”

就这样,威利在夏末的柏林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情感生活。

萨洛姬妮说:“每天早上醒来,你除了想想你自己,还得想想别人。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想想东柏林,杂草丛生的废墟,一九四五年以来留在墙上的弹痕,以及低眉顺眼的行人。想想你在非洲去过的那些地方。或许你想忘记可怜的安娜,但是想想那里的战争。现在还在继续。想想你的房子。努力想象一下树林里的坎达帕里。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地方、真实的人。”

另外一天,她说:“二十年前,我对你很不好。老是指责你。很傻,什么也不懂,也没读过什么书。我只知道妈妈的事,只知道我们那位激进的叔外公。而现在我发现你当时和圣雄甘地没什么两样,不由自主地只能那么做。”

威利说:“噢,天哪。甘地?我根本不可能这么想。他离我可是十万八千里啊。”

“我知道你会感到吃惊。但这是真的。甘地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去英国学习法律。他在伦敦就像个梦游的人。他没办法理解那个伟大的城市。他对眼前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他不知道那些建筑和博物馆,不知道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隐居在那座城市里的伟大作家和政治家。我看他也没有去看过戏。他能想到的就是他的法律课业、素食和给自己理发。正如毗湿奴漂浮在虚无的元初之海中,一八九〇年身在伦敦的甘地也漂浮在无所见无所知的海洋中。在他生命的前一半或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他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结束时他已经完全心灰意冷。他觉得自己需要帮助。当时有一位保守党的下院议员,大家都说他很关心印度人。甘地认为只能向此人求助。于是他给议员写了封信,还去拜访他。他努力解释自己的沮丧,片刻之后那位议员说:‘我明白你的问题了。你对印度一无所知。你对印度历史一无所知。’他向甘地推荐了几本帝国主义的历史书。我不清楚甘地有没有读过这些书。他要的是切实的帮助。他要的不是人家指点他读一本历史书。你难道不觉得,你可以从年轻的甘地身上看见一点儿你自己的影子吗?”

威利说:“你是怎么知道甘地和议员的这件事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从哪儿听来的?”

“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过一本自传。那本书很精彩,简洁、流畅、坦诚,没有丝毫吹嘘。写得非常真实,每个印度人,无论老少,都能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印度,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如果大家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现代印度史诗。可惜大家没有。他们以为不必去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用再去挖掘了。这是典型的印度思维。我之前甚至从没听说过这本自传。是沃尔夫第一个问我有没有读过。那个时候他刚到家乡的静修处。他发现我竟然没听说过这本自传,很震惊。现在我已经读过两三遍了。这本书很好读,故事写得很精彩,你会不停地读啊读,然后发现没来得及对他讲述的所有那些意义深邃的事情给予应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