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序言(第4/5页)

1936年,也就是写作《颂歌》的前一年,她勉为其难地为《我们活着的人》这本书填写了一份宣传表格。在这份表格里,可以为她的这种不变性找到一个小小的例证。这份表格要求作者们阐述自己的哲学观。时年三十一岁的她这样开始了她的回答:“让我的人生成为它自身的理由。一直到两百岁,我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你生活的目标并加以追寻。我崇拜个人,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的最高可能性;我厌恶人类,是因为他们没能实现这些可能……”[18]

当我偶然发现早在1936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安·兰德便已列举出的这些特征时,我不禁想到了洛克的朋友奥斯顿·海勒(12)对洛克所做的一番评价(13):

我经常想,他是我们之中唯一获得永生的人。我指的不是他的声誉,也不是说他永远都不会死。而是他正在永生。我觉得,他是永生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你知道,人们都渴望永生,但是他们正和生活过的每一天一起死亡。……他们改变,他们否认,他们反驳——而他们把这叫作成长。最终,没有任何东西被留下来,没有任何东西不被逆转,不被背叛;就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实体,只有一连串形容词在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中忽隐忽现。他们连片刻都没有拥有过,又怎么能期望得到永生呢?但是霍华德——你可以想象他永远存在。[19](14)

你同样可以如此去想象安·兰德。就上述的意义而言,她本人同样永垂不朽,并已青史留名。因此,我期望她的作品可以与世长存。或许当另一个黑暗时代(15)可能或真的来临的时候,它们甚至都可以虎口余生,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一样。

无论如何,《颂歌》活了下来。此时此刻,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为它在美国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序。

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将会在这里庆祝它的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能要求你们对未来的岁月“保持信念”。取而代之的是,我要求你们:坚持理性。

或者用《颂歌》的风格来表述:爱你的自我,如爱你自己。因为这就是了。

——伦纳德·皮卡夫(16)

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

1994年10月

————————————————————

[1]给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2]《兰登书屋英语词典》,校园版,1968年。

[3]给洛林·普鲁提的信,1946年9月。

[4]给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5]给洛林·普鲁提的信,1946年9月。

[6]《兰登书屋英语词典》,校园版,1968年。

[7]兰德女士为《源泉》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平装版第9页)所作的序言。

[8]私人通信。

[9]给塞西尔·B·德米勒的信,1946年9月。

[10]给罗斯·怀尔德·莱茵的信,1946年7月。

[11]给华特·迪士尼的信,1946年9月。

[12]传记式面谈的记录,1960—1961。

[13]同上。

[14]同上。

[15]同上。

[16]《颂歌》1946年版前言,第5页。

[17]传记采访的记录,1960—1961。

[18]《偷拍安·兰德》,1936年6月。

[19]《源泉》,平装版第453页。

————————————————————

(1)second-hander,此处指没有自我意志,全盘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参考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一书中对该词的译法,将其译作二手货。——译注

(2)本书英文书名直译应为“颂歌”,中文版书名改为“一个人”,但为了文意的贯通,在序言中采取“颂歌”这一译法。——译注

(3)据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并对其中表达不够确切之处做了改动。——译注

(4)Hobbes,指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译注

(5)the fact-value dichotomy,指源于休谟的对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二分。——译注

(6)Cecil B.De Mille(1881—1959),百老汇及好莱坞著名导演与制作人,代表作有电影《十诫》的1923年版及1956年版。——译注

(7)Rose Wilder Lane(1886—1968),美国记者、旅行作家、小说家及政治家。与安·兰德同被称为美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创始人。——译注

(8)Walt Disney(1901—1966),美国著名动画大师、导演、企业家,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

(9)Rudolf Nureyev(1938—1993),俄罗斯芭蕾舞蹈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最伟大的芭蕾舞男演员。

(10)见安·兰德所著《源泉》。

(11)见安·兰德所著《阿特拉斯耸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