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2/3页)

继母正在缝一条泡泡纱的长飘带。在阳光灿烂、蝉声嘹亮的九月,在耀眼的光芒照射下,她仿佛从肩头起都沉浸在那个九月的云雾之中。继母说:“不行。”说完,她又接着做活儿。八年的痛苦回忆掠过了她的额头。“上帝不允许任何人再进入那间屋子。”

马丁是七月份回来的,但是他没住在家里。他喜欢靠在栏杆上的花盆旁边,眼睛避开我的目光。他老爱说:“我要留在马孔多,度过一生。”每天下午,我们都陪继母去树林散步。吃饭的时候回来,镇上还没有亮灯。这时候,他常对我说:“即使不是为了你,我无论如何也要在马孔多住一辈子。”从他讲话的神情来看,倒也像是句肺腑之言。

那时候,大夫离开我们家已经四年了。在动手给我缝制嫁衣的那天下午,也就是我对继母说把小屋让给马丁的那个闷人的下午,继母第一次和我谈起了大夫的古怪脾气。

“五年前,”她说,“他还在这儿住着,像个牲口似的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光是牲口,还是个吃草的牲口,会倒嚼,跟牛一样。当时人们传说他要和理发匠的女儿结婚。哎哟,那个姑娘可真够刁的,她说她和妖精过了个乌七八糟的蜜月,然后就怀孕了,居然哄得全镇人都相信了这套鬼话。不过,要是大夫真和她结了婚,兴许就没有后来那些事了。可是,大夫忽然不再到理发馆去了,而且十分决绝。其实呢,这又是个新花招,目的还是要一步步地实现他的鬼主意。只有你爸爸无论如何要把这么个品行不端的人留在家里。他住在这儿,像牲口一样,闹得全镇鸡犬不宁,惹得大家都骂咱们,说咱们专和良好的风尚作对。后来,他把梅梅给弄走了,算是达到了目的。都到了那份儿上了,你爸爸还硬是不认错。”

“这些事我从来没听说过。”我说。唧唧的蝉鸣声使院子里吵得像个锯木厂。继母一边说话,一边做活儿,眼睛盯在绷子上,按照花样绣出复杂的图案。她又说:“那天晚上,我们在桌子周围坐下来(大家都在,就缺他一个人。有一天下午,他最后一次从理发馆回来,打那以后,他就不吃晚饭了),梅梅过来给我们端菜,脸色很不好。我就问她,‘你怎么了,梅梅?’‘没事,太太。您为什么这么问?’看得出来,她不大舒服,在灯底下显得迟迟疑疑的,有点病恹恹的样子。我说,‘上帝啊,梅梅你不大舒服吧。’她尽力强撑着转过身,端着盘子朝厨房走去。你爸爸也一直在打量她,对她说,‘要是不舒服,就躺下歇会儿吧。’她没吱声,还是手托着盘子,背对着我们走开了。只听砰的一声,瓷盘摔了个粉碎。梅梅在走廊上,用指甲抠住墙壁撑住身体。你爸爸连忙跑到大夫住的屋里,叫他来给梅梅瞧瞧病。”

“他在咱们家整整住了八年,”继母说,“我们从来没求他办过多大的事。我们几个女人聚在梅梅的屋里,用酒精给她搓,等你爸爸回来。可是,伊莎贝尔,他们没来!你爸爸整整管了他八年饭,给他房子住,给他干净衣服穿。这一次亲自去请他,他居然不来看看梅梅。一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他到这儿来简直就是上帝对我们的惩罚。八年啊,我们给他吃青草,对他殷勤照料,无微不至,换来的是上帝给我们的教训——在这个世界上,事事都要小心,千万不可轻信别人。八年来,我们供他吃,供他住,给他干净衣服穿,好像全都扔给一条狗了。梅梅病得要死(至少我们这样认为),而他呢,往屋里一躲,死活不肯伸把手。这又不是要他行善积德,只不过是一种礼貌,要他知恩图报,说明他心里装着自己的恩人。”

“到半夜了,你爸爸才回来,”她接着讲下去,“有气无力地说,‘用酒精给她擦擦吧,千万别给她吃泻药。’一听这话,就像有人打了我一个嘴巴一样。用酒精搓了搓,梅梅已经好点了。我气哼哼地叫嚷,‘是啊,用酒精,用酒精。我们给她搓过了,她也已经好多了。为这点事,我们可用不着花八年的工夫养个白吃饭的。’你爸爸还是那么宽厚,像个傻乎乎的和事佬。‘没什么大不了的。将来你就明白了。’哼!真像个算卦先生。”

那天下午,继母的声音很激动,言辞也很激烈,好像又重新经历了一次那个遥远的夜晚大夫拒绝给梅梅看病的事。九月,阳光灿烂,知了叫得人昏昏欲睡,邻居家有人拆门,累得喘吁吁的。迷迭香快要熄灭了。

“可是,就在那些天,某个礼拜日,梅梅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像个贵妇人一样去望弥撒。”她说。是啊,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举着一把五颜六色的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