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皈依宗教者 第四十九章

苔丝这封求救的信,及时地寄到了西面方向的幽雅恬静的牧师住宅,放到了早餐的桌子上了。牧师居住的这个山谷,空气柔和,土壤肥沃,与弗林库姆梣相比,这儿的耕地只需略加关照,就能长出好庄稼,这儿的人们在苔丝的眼中也似乎完全不同(其实是相差不多的)。苔丝写给安琪的信要经过他父亲转寄,这也是安琪嘱咐的,纯粹是为了安全起见,免得信件失落,因为安琪怀着沉重的心情、远涉异国他乡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行踪告诉父亲。

老克莱尔先生看完了信封上的字,就对太太说:“嗨,我看这封信呐,一定是安琪的媳妇写的,安琪不是说,他打算在月底离开里约热内卢,动身回家吗?既然他告诉我们他打算这么做,那么,我想这封信会催他早点动身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媳妇,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接着,他在信封上重新标上了地址,转寄给安琪。

“亲爱的人儿,我只盼他能够平平安安地回到家里。”老克莱尔太太嘟哝着说,“我一直到死,都会觉得你待小儿子太不公平了。本来,不管他信不信教,你也应该送他上剑桥,给他的机会应该跟其他两个孩子一样多。若是上了剑桥,经过耳濡目染,他一定会转变的,到后来或许还能当牧师呢。而且,不管能不能当牧师,反正你送他上了剑桥,事情就显得对他公平一些了。”

有关儿子们的事,老克莱尔太太抱怨丈夫,使丈夫心里很不好受的,也只有这么几句。而且,她也不是经常抱怨,因为她这个人既虔诚,又很能体谅别人,她知道丈夫心里也很不好受,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老克莱尔太太经常看到丈夫在夜间无法入睡,一面为安琪叹息,一面又抑制叹息,向上帝祈祷。然而,这个福音派教徒,毫不妥协,即使到了现在,他仍坚持认为,没送小儿子上大学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这个不信宗教的儿子就不该享受与两个哥哥同等的大学教育,如果受了大学教育,他或许很有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诋毁父亲一生信仰和竭力宣传的教义,也会反对他两个哥哥所担任的圣职。若是一面扶助两个信奉宗教的儿子,一面又用同样的方式扶助另一个不信宗教的儿子,那么,这就与他的信念、他的地位、他的希望极不相符了。尽管如此,他又疼爱这个起错了名字的安琪,并为自己的做法而默默为安琪难过,恰似那位亚伯拉罕,一面把注定死亡的以撒带到山上,一面又为他悲痛万分。他发自内心的悔恨,远远苦于他太太明确表示的抱怨。

至于儿子的不幸婚姻,老两口子也责怪自己。若是他们不让安琪去学经营农业的技艺,他是绝不会结识农村姑娘的。他们还不太清楚儿子与儿媳分离的真实原因,也不知道他们分离的具体日期。起初,他们以为导致分离的原因是性格不合、相互厌憎。但是在近来的一些信中,安琪却偶尔提及回来接媳妇的打算,看了信中的那些话,他们觉得,那番分离也许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并不是没有希望破镜重圆了。安琪告诉过他们,说儿媳妇住在娘家,不过,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改善这种情形,因而也就决定不要过问此事了。

此时,苔丝致信求救的人正骑着一匹骡子,双眼盯着茫无边际的大平原,从南美洲的腹地走向有海岸的地方。他在异国他乡的这番经历是非常悲惨的。他到达巴西之后,不久就得了一场重病,重病之后,身体从来没有完全康复。他差不多渐渐地放弃了在那里经营农业的计划,不过,他仍是抱着一线希望,所以,没有告诉父母,说自己改变了看法。

随克莱尔之后到达那里的大批农业工人,也都是被什么逍遥自在、独立自主的说法所迷惑,在那里受苦受难,消损死亡,白费时光。他看到有些来自英国农场的妇女,怀里抱着婴孩,步履艰难地走在路上,婴孩会突然患上热病,一命归天,当母亲的会停住脚步,用两只空手,在蓬松的土地里掘一个小坑,又用一双空手把婴孩掩埋起来,掩埋完了,洒下一两滴泪水,又继续朝前跋涉。

克莱尔原先并没有打算上巴西,只是打算到英国东部或北部地区的农场上去。他完全是出于一时的绝望才远离故土,当时,英国农业劳动者中间出现的巴西热恰巧迎合了他想逃避过去的愿望。

在国外期间,他在心境方面仿佛老了十多年。他现在觉得该珍视的不只是人生的美丽,更多的则是人生的哀婉。他本来就不相信过去的神秘的宗教,现在则开始不相信传统的道德观念了。他觉得那些观念应当予以矫正。谁是有道德的人?说得更贴切一点,谁是有道德的女人?一个人人格的美与丑,不在于达到的结果,而在于他的目的和冲动;对一个人的真实评价,不是只看他的历史,而是要看他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