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欢庆时

过年之前从外地提着土特产往家赶,那是真正的回家过年的心情。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让人觉得自己有家,惦记着家。

这些年,大家都在网上说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这是一个进步,还是一个遗憾呢?我觉得年味儿淡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忙了。年前忙得不得了,要顾及的事情特别多,年后又想着有一大堆事情要去做,并且随着年纪一点点增长,对过年也就看淡了。

可是对于像我的女儿多多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来讲,年味儿并没有淡。而比起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看到的,比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里面描述的老北京的年味儿,我们小时候的年味儿也没有浓到哪里去。

能为过年制造年味儿的还有一项很有仪式感的事,办年货。进入腊月起,就陆续为即将到来的新年预备食物,买些鸡鸭鱼肉、海鲜等美食。家里弄得喜气洋洋,物资丰富,心中自然对新的一年满怀期待。

我以前拍戏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买当地风物带回家,比如浙江的扁尖笋、笋干、火腿,丰富新年的餐桌。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初,我在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地区拍《家》的一场戏。我们是跨年拍,过年要回家,大约腊月二十七、二十八的时候,我转到老乡家里,看到人家挂在灶台上的腊肉,我问他这个腊肉卖不卖,他说不卖。我缠了老乡很久,终于把腊肉买了下来。那个时候多多刚刚一岁,要吃鸡蛋黄,所以我又在村子里找到土鸡蛋,又买了一些竹海的特产竹笋、笋干、竹荪、竹蛋……大包小包地提着,去坐飞机。过安检的时候,安检员说:“您这是什么东西啊?”我说:“鸡蛋。”他说:“嗬!还带鸡蛋坐飞机!”鸡蛋当然不能托运,我只能一路小心翼翼地提回家。过年之前从外地提着土特产往家赶,那是真正的回家过年的心情。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让人觉得自己有家,惦记着家。

其实年味儿淡不淡不在于是否讲老礼、老规矩。现在微信上也一样发红包,一样有过年的热闹。我自己不觉得年味儿变淡,有一点遗憾的是,每个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少,人少了,过年显得不热闹。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面,儿孙满堂、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很多家庭聚在一起常常是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加一个小朋友——4:2:1的比例,看起来非常冷清,“后继无人”的样子。如果觉得年味儿没有那么浓,主要原因可能是小孩子越来越少,因为孩子的欢笑永远是年节当中最浓的亮色。

我的心目中,过年就是一个节点,我们过了八十个年、九十个年,人生也就走完了。我心目中过年最理想的一个场景就是:张灯结彩,儿孙满堂,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我们一起品尝美食,为彼此送上祝福,一起祈祷这个世界更加和平,祈祷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祈祷人们都可以一心向善,彼此信任、理解、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