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改弦(第3/5页)

林如海看明白了林棠在担心什么,他道:“棠丫头,你放心,今日之事,只有你我和玉儿三个人知道,绝不会传于第四人之耳。”

林黛玉也知此事的厉害,听了忙道:“姐姐,我也可以发誓。”

其实林棠并不是太担心林如海林黛玉把这事说出去,凭空“拿”出东西太过玄妙,不是亲眼所见,说出去能有几个人信?她是他们父女最亲的亲人了,她相信林黛玉的人品,也相信林如海对林黛玉的疼爱。

一个聪明人知晓“天机”“命运”后,不会吵嚷得全天下都知道。

但林如海和林黛玉这么爽快的承诺,林棠还是觉得有一种由被信赖,被保护,被接纳而产生的喜悦缠上她的心头。

“玉儿也不会因你先前的隐瞒怪你。”林如海道,“你一向一心待她,她都知道。不让她看这个,也是为了她好。”

“妹妹……”林棠不确定的看向林黛玉。

林黛玉虽然笑不出来,却把手里的茶杯、点心都放在几上,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看着女儿和侄女这样,林如海又欣慰,又更担忧,他道:“玉儿,你还罢了,棠儿非我亲女,再过两日就十三岁,怎好整夜留在伯父屋内?你姐姐才认回来第一日,为父就把她交给你,你带她去睡一晚,等到明日,我看完了这些,自有道理。”

林黛玉听林如海说的是正理,再看林棠眼睛还肿得核桃一般,面色是从未有过的憔悴,甚是让人可怜。

她不免思及姐姐幼年被拐,受了多少苦楚,又为奴为婢,如今好容易找回身份,偏叔叔婶子都已离世,再想到她不过丧母寄居外祖家中,有亲人关怀,尚觉得心里有多少委屈烦难,听得父亲病了接她回来,一路上多少担惊受怕,便知她所受的委屈不足姐姐的几中之一而已。

姐姐做丫头的时候都尽力护着她,现在姐姐回来了,该是她护着姐姐,照顾姐姐了。

林黛玉这么想着,拉着林棠的手站起来,对林如海一礼:“爹爹,我和姐姐这就走了。烦您把卫嬷嬷借我一晚上。”

林如海叹道:“去罢,去罢。”

林棠林黛玉出了书房后,林如海独个在书房内,一晚上三四个时辰,就把半寸厚的纸页翻过一遍。

在这个故事里,他今岁没有接林黛玉,而是等到明岁病重不起,才寄信到京中,林黛玉由贾琏护送回来。

林黛玉因内心不安,对贾宝玉患得患失,以致生成情愫。

而贾宝玉十几岁了还不学无术,只知风花雪月,调戏丫头,结交契弟,已知人事了仍在省亲别院里与姑娘们闲混,还随意进林黛玉的屋子,与忠顺亲王的私宠不明不白。宁荣二府的下人都私下议论林黛玉以后是要配给贾宝玉的,可贾母和贾家就是不定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连丫头紫鹃都替林黛玉担忧起出路。

林黛玉处处小心,吃个燕窝都不敢主动提起,生怕下人碎嘴议论。十几岁的孩子,竟能做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注3]这等哀叹,其余诗句也尽显哀愁,大有薄命之相。

林如海看得又气又恨。

气的是这故事里的他好似全然不知宁荣二府规矩渐松,贾母年高糊涂,竟就撒手把女儿托付给了贾家,不但让女儿以为贾宝玉是个好的,还让女儿说出她是“无依无靠,一无所有,一草一纸都和他家的姑娘一样”[注4]这样的话。

恨的是,就算他这三年陆续知道了贾家的一些事,也不满贾母对贾宝玉的教养,在今晚之前,他还是打算将女儿托付给荣国公府!

他真是糊涂透顶!

外面月渐沉落,林如海松开最后一页纸。

就算这个故事——或者说残书没到结局,他也明白玉儿的结果必不会很好。

玉儿的诗里有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书里处处都是伏笔,可能……玉儿还没活到出阁成婚,就离世了。

宁荣二府内囊渐空,贤德妃省亲更几乎花光了两家的钱。这里面没提他林家的财产怎么样了,但他知道他原本的打算,就是将家财以玉儿嫁妆的名义一同托付给岳母,将来玉儿出阁,能给她剩下足够体面的嫁妆,就很好了。

如果他和这书里一样,不知道岳母溺爱孙子,贾宝玉这等不堪,想必也很愿意让玉儿嫁回岳家,不必到别家受委屈。

林如海回忆现实和书中的不同,发觉似乎是因林棠多劝林黛玉给她写信,他才能从信里和家下人的口中得知荣国公府现状。

他原本怕玉儿过于想家,也怕岳母多想,并未给玉儿主动去信。若不是棠儿这孩子……

是棠儿救了他的玉儿,也让他没有白去填送了性命。

坐了一整个晚上,林如海身体僵硬。他站起来,觉得眼前一黑,踉跄着扶住案边,才勉强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