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16页)

[27]《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即通过泛观博览扩充知识,“约”即通过礼的作用使行为有所节制。

[28]《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即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通达于天道。

[29]子夏,姓卜,名商。曾子,名参,字子舆。二人均为孔子学生。

[30]“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语出《孟子·尽心上》,表现三种境界的人:第一种是能够尽其本心、体悟德性以至于通晓天道的人;第二种是存养本心、涵养德性以至于顺应天道的人;第三种是无论生老病死、寿命长短都能始终如一,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的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语出《中庸》,表现不同境界的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呈现出的三种不同状态:“生知安行”即天生就知道、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学知利行”即学习后就能知道、通过训练就可以做到;“困知勉行”即经历困苦才能知道、通过努力才能做到。三者成功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

[31]“性”即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以儒家一般的观点来看,性由天所赋予,万事万物皆有其性,人也同样禀受天性,而得以成为人。

[32]“文”,本义是文饰,后引申为礼在社会教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33]朱熹《中庸章句·序》:“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道心即是合乎天理的心,而人心即是私欲的心。

[34]文中子:王通(584—618),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思想家、教育家,曾仿照《春秋》《论语》著《元经》《中说》等,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35]韩退之: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为古文运动领袖,倡导儒学,排斥佛、老。

[36]《六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与《春秋》,相传由孔子晚年删定。

[37]伏羲:三皇之一,相传是八卦的发明者。周文王则于被纣王幽禁期间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并写作卦辞;其子周公旦则根据前人所著,写作爻辞。

[38]《连山》:相传为夏代的《易》,以艮卦为首。《归藏》:相传为商代的《易》,以坤为首。

[39]典谟:指《尚书》中的“二典三谟”,即《尧典》《舜典》以及《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谟》。

[40]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诸篇。

[41]《九丘》《八索》:传说中的古书名。孔安国《古文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42]始皇焚书: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毁除《秦纪》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焚毁,私议《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因此获罪于天下士人。

[43]《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解释《春秋经》。因其于史实所述详尽,故徐爱认为要理解《春秋经》,需要参考《左传》。

[44]语出《论语·阳货》。

[45]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桓,即齐桓公;文,即晋文公。两人均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推行霸道,而与孟子所倡之王道仁者不合。

[46]语出《论语·卫灵公》。阙文,古时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就叫作“阙文”。

[47]语出《孟子·尽心下》。《武成》为《尚书》中一篇,记载武王灭商后与大臣商议如何治理商地之事。

[48]五伯:指春秋五霸,按《孟子》与《史记》说法,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49]羲黄之世:伏羲与黄帝的时代,即上古时代。

[50]《三坟》:相传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51]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52]自此条起至第九五条为陆澄所录。

[53]陆澄,字原静,一字清伯,归安(今属浙江吴兴)人,王阳明的学生。

[54]结圣胎:道教术语。圣胎即为金丹、内丹的别名,指通过修炼,使得精气神凝聚在修炼者体内所炼成的丹。

[55]《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生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以善、信、美、大、圣、神,表明圣人德性的诸方面。